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海南去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增长
琼岛新“稻路”
点击查看视频 海南粮食双增长
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又是一年春耕时。全国从南到北,在绿色的田野里铺开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繁忙画卷。“再过十几天水稻就要抽穗了,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啊!”3月21日,在琼海市博鳌镇北山村的稻田里,村民卢家波期盼地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60后’对‘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这句话的感受,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到的。”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孟卫东近日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那时候饿到什么程度?在我1979年去新疆上大学以前几乎都没有吃饱过!一切嚼起来不苦的东西通通往肚子里咽!”
尽管海南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是,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野生稻资源,气候资源独一无二,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种三造水稻的地区。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海南粮食总产量147万吨,比上年增加8.89万吨,增长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9万亩,比上年增加5.28万亩,增长1.2%。
在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水稻种植不断调结构、转方式,农民观念日益转变,机械化种植不断推广,“水稻+”产业不断扩大,科研助力的优质稻、特色稻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我省粮食生产正走出一条新“稻路”。
A
海南自主选育出晚稻“当家种”
水稻种植实现了从引种到育种、从高产到优质的重大转型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让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涉及两大关键因素,一是种植面积,一是单产量。
近年来,孟卫东感受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2000年以前,水稻育种单个项目的扶持资金仅有千元,如今一些重大项目的扶持资金甚至达到千万元。
藏粮于技。我省加大在农业科研上的力度,尤其在选育水稻优质品种上不遗余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的单产量。
“从2000年开始,海南在水稻育种上告别了纯粹的‘拿来主义’,目前已经实现了自主选育为主、引进品种为辅。这是让我们十分自豪的事!”孟卫东说,早期海南水稻科研侧重产量的提升,不少品种从广西等地引种,却出现水土不服。近年来,我省水稻种植实现了从引种到育种、从高产到优质的重大转型,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00万亩至500万亩。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海南种植水稻,易受稻飞虱等病虫害以及台风等因素影响,产量和品质不稳定。为此,我省农业专家成功选育了高产、抗病、优质的“博优225”等新品种,经过推广,“博优225”已成为海南晚稻的“当家种”,亩产可达500公斤,尤其是台风来时“能折腾、不减产”,实实在在实现了增收。
近年来,我省每年都有逾20个自主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个海南水稻品种,不少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海南不仅在自主育种上有了新的突破,也吸引了大批外省育种专家来南繁这片土地不断试水。
育种专家周晓东1991年退伍后便将精力倾注在育种事业上,在海南的稻田里,一干就是20余年。2013年至2017年,他承担了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本地与外引种质资源高效结合与利用》课题的一个子课题“北稻南移”,并成为课题的首席专家。周晓东通过对上千个北方粳稻品种进行测试,最终在三亚选育成功6个口感相当、产量相当的东北水稻品种,实现亩产突破1000斤的目标。
周晓东说,目前这个课题国家已经验收。尽管目前试种的面积不大,但是顺着这个路子,他会在海南一直种下去。
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水稻播种面积416万亩。全省种植优质品种稻面积97万亩,比上年增长4.1%,主推品种为博Ⅱ优15、博优225、金博优168、粤优996、博Ⅱ优629、深两优5814、博Ⅱ优316、桂农占和黄华占等;特色稻4.8万亩,比上年增长17%。
B
稻田里的“父子兵”
机械化大力推广,在外打工的儿子回乡和父亲当起“机插手”,收入比打工多多了
海南的水稻一年可以种植三造,但是在乡间,很少看到一年能种上三造的田地。
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生产资料、人工的成本逐年上升,挤压种粮空间,此外,农村劳动力也在流失。所以,在海南流传着这样一个无奈的“稻理”:水稻种植三造不如两造,两造不如种瓜菜。
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这个“稻理”正在慢慢被改变。
“再过10多天水稻就要抽穗了,等到5月份水稻收获,我们父子俩就齐齐开工咯!”3月19日,琼海市博鳌镇北山村村民卢家波望着村里1000多亩绿油油的稻田高兴地说。
卢家波的儿子是“90后”,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回来和父亲一起开插秧机。“他自己愿意回来。我们父子俩农忙时承包村里和邻村的水稻田,虽然一年只有两造,插秧的日子加起来只有一个月,但是总收入能有2万元,其他时间再打打零工,收入比以前多多了。”卢家波说。
传统的水稻耕作,要经历育秧、抛秧、插秧等环节。天气好的话,整套工序需要近一个月。“如今不一样了。我们村的村民向企业购买育秧、抛秧社会化服务,杂交稻250元每亩,常规稻180元每亩,村民愿意掏这个钱,划算、省时又省事!”卢家波说,在插秧环节,再由他这样的“机插手”负责机械化插秧,种植户只需负责管护。
“从种植、收获到管理环节,如果全程实现机械化,将大大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抛秧能解放5倍的劳动力,机械化直播则能解放10倍的劳动力。”孟卫东介绍,目前省外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水稻生产专业服务队,比如植保专业服务队,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增产增收,海南在这一方面发展稍显滞后。“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水稻生产专业服务队,才能真正实现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个有力的例证是:2018年5月22日,专家对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我省多个市县已经在行动。琼海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徐卫清介绍,今年前5月,琼海将在嘉积镇、大路镇、塔洋镇3000亩农田推广“种业公司+育种公司+农机大户+水稻种植户”为一体的订单式现代化生产模式,全年推广面积将达1.1万亩。
2018年,万宁市也出台相关方案,要求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万城、礼纪、东澳等镇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计划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
除了藏粮于技,海南也在藏粮于地上进行探索。
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0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909万亩,确保建成477万亩高标准农田。
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调减近100万亩低效农业田地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超额完成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使10万亩撂荒地恢复生产。
C
海南稻香能飘多远
特色稻、“水稻+”成为产业新方向,专家建议守住人才资源高地和种质资源高地
海南粮食生产2018年实现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增长来之不易,但是,“海南大米不好吃”“海南种不出好大米”的声音仍时有发出。
“误区!绝对是误区!海南与泰国气候条件类似,海南同样可以种出‘超泰米’!”孟卫东说,不可否认,东北大米、泰国香米在海南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海南大米,比如早年研发的“科13”目前仍在琼海大路镇种植,价格比一般米贵2角钱,不少人就是喜欢用这种直链淀粉含量高(米粒偏硬)的籼稻煮稀饭,“米是米,水是水,夏天喝起来够劲”。
孟卫东认为,海南大米企业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更少,但是海南不缺乏特色大米,比如富硒米、红米、山兰米、紫米等,只要善于挖掘,假以时日加以品牌打造,一定会赢得市场。
2018年8月,澄迈县粮食局局长郑光伟带着澄迈富硒生态米首次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参加中国粮油粮食交易大会。让他欣喜的是,售价70元/公斤的澄迈富硒米,受到众多客商和消费者的关注。
“澄迈的富硒大米源于天然的富硒土壤。”郑光伟说,“我们打算从质量上把控,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加入营销,加强品牌策划,价格一旦卖上来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除了在特色稻种植上不断探索,我省海口市琼山区、澄迈县、儋州市等地均在试水“水稻+虾”。“我们和农业专家合作,在东南亚寻找到适合海南热带气候、口感较好的常规稻,经过3年的提纯复壮,从去年开始小规模试验性推广‘虾稻’种植。这种绿色种植的生态水稻,市场效益可期。”海口市琼山区农林局局长李茂顺说。
不过,孟卫东也感叹,海南十分缺优质水稻品种,主要是因为种质资源有限,育种材料缺少,“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表示,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蕴藏着大量的抗病虫、抗旱、耐寒、高产、优质和高光效等优良基因。海南坐拥宝贵的野生稻资源,但近年来处于濒危境地,急需保护和利用。而选址于三亚的国家南繁科技城正在加快推进建设,每年有7000多名科技人员来海南从事南繁工作,全国南繁资源聚集在海南,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海南提出将打造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应该把这些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供育种专家因地制宜地对水稻品种进行选育、攻关。”孟卫东说,归根到底,借力南繁科技城促进海南粮食增产增收,还要守住两个高地——人才资源高地和种质资源高地。
(本报海口3月2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