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五指山特长隧道洞口处,洞口边仰坡目前已进行覆绿。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汪承贤 摄

  原题:实时监测环境指标、循环利用废水、自制冷风机降温——

  五指山特长隧道里的“生态经”

  高空坠物、翻斗车刮碰、突发火灾……7月17日上午,在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工程(山海高速)土建3标施工现场,海南日报记者通过VR技术,体验了十余种工地常见的危险。

  这样的体验是现场每个工人的必修课。该标段的五指山特长隧道单洞长达4875米,是全线控制性工程,也是我省在建高速公路中最长的隧道,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很高,安全教育自然必不可少。

  而由于项目地处海南五指山生态核心保护区,落实施工环保措施,创建绿色生态路,对于项目参建者们来说则是另一堂必修课。

  山海高速项目五指山特长隧道自开工以来,在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的指导下,施工单位中交二公局秉承“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循环利用就是最大的节约”的施工理念,落实施工环保措施,打造绿色生态路。

  五指山隧道洞口就遵循了“最小程度的破坏”施工理念,实现了零开挖或少开挖边仰坡进洞,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中交二公局调整了施工顺序,及时覆绿已开挖的路基上半边坡、隧道洞口边仰坡以及场站便道周围边坡,种植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绿化草种,提高草种成活率。

  在海南,隧道洞内施工,高温一直都是难题。海南日报记者在隧道洞内看到,有一个类似鼓风机的器械正不断排放冷气。

  “这是我们自己研发自制的吹风制冷机。”山海高速土建3标项目经理李玉标颇为自豪地说,为了有效降低洞内温度,解决洞内施工高温通病,他们不仅购置了先进的制冰设备,还自己研发了这款吹风机,通过实时加工冰块,利用能量传递原理,改善洞内作业环境。

  同时,山海高速项目在混凝土拌合站安装了空气湿度、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实时检测并提醒预警。项目各厂区均配有洒水车,及时有效降低空气尘埃,确保施工环境。

  为了有效循环利用拌和废水、料车洗车废水及场地清洗废水,该项目还引进了环保水保砂石分离机,使得厂区废水及废料都能得到有效循环利用。

  项目更运用“四新”技术,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隧道不远处的钢筋加工场内,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只有少数几个工人在操作机器。“以前需要很多工人手焊,一个网片要花至少10分钟,现在我一个人不到1分钟就搞定了。”正用器械焊接网片的工人张慈龙说。

  此外,施工现场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建智慧工地,实现“隧道洞内实名制、人员定位安全管理、洞内施工视频监控、数据实时传输、施工现场扬尘监测”五大板块的一站式、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并综合应用智能监测设备等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PM2.5、噪音等进行监控。(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