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马珂 通讯员 杨静 林少川
每天你所看到的急寻同行旅客信息,以及确诊病例生活轨迹等信息,背后是我省600余名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人员持续奋战的结果。
针对流行性的传染疾病,进行流调是传染病防控必不可少、极为重要的工作。
流调工作人员经常要穿着防护服,不分日夜,冒着风险,进入病患家庭开展病例流调工作。他们像侦探一样做调查、追踪,与病毒赛跑,以详实的数据和信息,查出确诊病人的生活轨迹,并追踪、寻找其密切接触者,引导他们及时隔离医学观察、出现症状及时隔离治疗。他们,为疫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什么时间,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过什么地方、在哪里吃饭、与什么人聊过天……这些信息都要掌握,才能找到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找到之后还要进行宣教,劝他们及时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省疾控中心第二流调组组长刘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流调工作需要很多人力,力求细致、准确,如果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就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做流调最困难的是被调查者不配合,故意隐瞒实情。有的疑似病人需要反复核实、打电话追踪,就是为了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刘莹说,她曾经为了找一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穿着防护服在小区保安室看了4个多小时监控录像,并根据极少信息,在小区内逐一排查车辆,最终找到了密切接触者。“早一分钟找到,就少一些人感染。”刘莹说。
今年春节前,挂职海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的张勇博士,退掉了早已预订好的春节返程机票,申请留在海南开展疫情防控工作。1月26日凌晨两点,张勇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出现一例疑似病例,急需省疾控中心专家增援。放下电话,张勇连夜安排人员和物资,第二天一早就带着3名同志赶赴琼中阳江农场。
在现场,张勇和同事们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走访和大量的现场流调,通过对重点人群的采样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定了传染源,我省第一例本地聚集性病例由此真相大白。此后,张勇和流调组据此提出了下一步琼中地区联防联控策略,确保疫情不进一步扩散。
“我们在琼中阳江农场待了8天,先后排查了124名密切接触者。电话问不清楚的,就登门调查,确保无遗漏。”张勇说,流调队员就住在疫点旁边,在做好工作同时,还要保障队员自身不被感染。
据悉,自1月20日我省报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高县)起,海南省疾控中心便组建了10个现场流调组(共27人),进驻各市县指导并参与开展流调工作。
省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还需对各市县病例感染来源进行分析研判,指导防控措施的落实。了解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隔离治疗、留观情况,指导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的开展;对市县各卫生院防控骨干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流调、消杀等知识进行培训;就防控策略对当地政府提出工作建议;进行相关流调方案、指南、操作手册撰写。
我省600余名流调人员的努力,保障了我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确保我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工作目标的实现,并成功调查处置了琼中等10多起聚集性疫情。
(本报海口2月1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