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宇
曾自认是韩寒的“同城之人”,也曾为他笔下的段子笑得前俯后仰,然而当记者昨日在天汇影城将《一座城池》先睹为快,却得不到丝毫共鸣。松散的叙事、贫乏的电影语言、生硬的搞笑……如果说郭敬明的《小时代》充盈着拜金和自恋的气息,韩寒首部被搬上银幕的《一座城池》则正好相反,更像是一部卢瑟(失败者)日记的低成本具象化,全片靠房祖名的独白推进,难称一部合格的电影。
成也韩寒,败也韩寒
《一座城池》改编自韩寒的同名小说,讲述“我”、“健叔”、“王超”、“阿雄”等一群不羁青年在一段非常时间,于一个城镇闲晃、做梦、回忆的日子。尽管韩寒在电影上映前已极力与之撇清关系,称:“除授予改编权外,我没有参与电影《一座城池》的任何工作”、“电影更多是导演作品,我选择给编剧导演和制片人最大的影视创作空间”,仍无法改变绝大多数观众是冲着原作而去捧场的事实。
电影以韩寒作品为噱头,却未活用他的黑色幽默。诚如韩寒所言,他的小说个人风格很重,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容易。换到成熟的导演手中,也许能成就一部意识流的荒诞青春物语,如今的宣传点却成了“对原作情节和笑点的高度还原”。问题是一旦走过那段一无所有的迷茫岁月,谁还会对他们的生活感同身受呢?而以“喜剧”为定位,显然并非韩寒乐意看到的。
情节不够,独白来凑
《一座城池》可以用“几个迷惘青年在一年中不断的失败”来概括,“我”和健叔传播病毒被抓没拿到毕业证,客串混混打群架疑似捅死了人,跑路到异乡终日闲逛不务正业,合作搞网站功败垂成……原作是一部青春流水账,好在有随性而至和自我怀疑的矛盾贯穿始终,但这种复杂的情绪在电影中荡然无存了。
没有故事主线,没有起伏,没有高潮,《一座城池》更像是碎片化的冷段子集合,演员随时准备摆“2B青年欢乐多”的各种经典POSE,对一些场景的呈现(如小饭馆吃鸡)远不如原作精彩。取而代之的是房祖名用占了全片80%以上篇幅的独白,不断介绍他和基友在穷困潦倒中的心理状态,原作中关于爱情、友情、人生的思考全都淹没在了这些近于神经质的碎碎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