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旅游 >旅游资讯>正文

2012年海南海洋环境:珊瑚礁生态系统亚健康(2)

来源:南海网2013年6月27日【评论0条】字号:T|T

  2006年至2012年海南岛东部海岸珊瑚补充量变化呈起伏状态,2010年至2012年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有逐年回升的趋势。

  2006年~2012年海南东海岸珊瑚补充量变化状况图(单位:个/平方米)

  海洋环境方面,三亚西瑁洲海域海水中的汞含量和大洲岛海域海水中的锌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海域的海水质量均满足第一类标准。

  4.2.2西沙群岛海域珊瑚礁状况

  2012年,对海南三沙市的永兴岛、石岛、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等5个海域的珊瑚礁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生物多样性状况方面,西沙监控海域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4%,覆盖度最高的是赵述岛海域,最低是永兴岛海域。软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1.7%。珊瑚礁鱼类较为丰富,平均密度达132尾/百平方米,其中密度较高的海域为永兴岛154尾/百平方米。

  2005年至2012年西沙监控海域的珊瑚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12年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37%。

  2005至2012年西沙珊瑚补充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至2012年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012年,珊瑚补充量较2011年略有回升。

  海洋环境方面,监控海域的海水水质均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4.3海草床生态健康状况

  2012年,在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的高隆湾、长圮港、龙湾、新村港、黎安港等5个港湾开展了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东部海岸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生物多样性状况方面,东部近岸海域共监测到海草5种,分别是海神草、二药藻、海菖蒲、泰莱草和喜盐藻。各海域的海草盖度平均值为27.2%,海草生物量平均值为875克/平方米,最高值出现在文昌高隆湾。各海域的海草密度范围为210~2 206株每平方米,平均为712株/平方米,最高值出现在文昌高隆湾。

  海南岛东部海岸海草床监控海域共采获到大型底栖生物40种,种类最多的是文昌高隆湾,有19种。大型底栖生物整体上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均匀度指数较高。

  海洋环境方面,文昌长圮、琼海龙湾和陵水黎安海域的海水中铜、溶解氧和锌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各海域的水质均符合第一类标准。

  5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5.1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2012年,我省对海口市东寨港、陵水县黎安港、新村港、临高县后水湾、澄迈县花场湾等5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综合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养殖活动的要求。

  水质状况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海水质量总体较好,监测要素基本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养殖功能的要求。其中,陵水黎安港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较好,海口东寨港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较差,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各海水增养殖区中超出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要素有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粪大肠菌群、pH等。海口东寨港、澄迈花场湾个别站位部分时段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沉积物质量状况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基本满足养殖功能的要求。临高后水湾、海口东寨港和陵水黎安港3个增养殖区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陵水新村港的个别站位硫化物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标准,超出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监测要素有硫化物、油类和有机碳。

  生物质量状况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生物质量总体良好,基本满足养殖功能的要求。部分增养殖区生物受粪大肠菌群、石油烃、铅和汞污染。

  贝毒状况海水增养殖区贝类中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

  综合环境质量等级在监测的5个增养殖区中,4个增养殖区的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陵水新村海水增养殖区的等级为“较好”。与2011年相比,我省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5.2增养殖区赤潮专项监控

  陵水新村港增养殖区全年未监测到赤潮,监测有浮游植物121种,以硅藻和甲藻为主。全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各站的pH、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油类测值均符合国家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粪大肠菌群、无机磷和溶解氧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分别为21.4%、13.1%和11.9%,活性磷酸盐最大超标倍数为2.8倍。沉积物质量较好,局部海域受到油类、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影响。贝类体内除了石油烃含量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以外,其余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体内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均未检出。

  5.3海洋自然保护区环境状况

  5.3.1三亚珊瑚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监测到珊瑚47种,造礁石珊瑚的平均覆盖度为24.1%。其中,大小东海为37.7%,亚龙湾海域珊瑚覆盖度为29.5%,三亚湾最低为13.8%。珊瑚补充量平均值为0.5个/平方米,其中亚龙湾西排海域较高,达到2.5个/平方米。

  保护区内水质和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优良,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要求。

  5.3.2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较高,珊瑚礁及其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且显示出恢复的迹象。

  共监测到造礁石珊瑚43种,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0%,珊瑚补充量平均值为2.2个/每平方米。

  水质和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优良,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要求。

  5.4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

  2012年,我省开展了海口假日海滩海水浴场和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以及三亚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质量监测预报工作,发布浴场和度假区的相关信息。监测结果表明,两个海水浴场全年大部分时段均适宜进行游泳活动,亚龙湾度假区水质和海况全年大部分时段为极佳的状况。

  5.5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2012年,我省6个海洋倾倒区中实际使用的倾倒区有三亚、洋浦、清澜等3个,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6份,批准倾倒量29.0万立方米,均为Ⅰ类清洁疏浚物。2012年增加了八所临时性倾倒区。

  2012年,对八所疏浚物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开展了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和水深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倾倒区及其邻近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底栖环境状况基本正常;倾倒区内中西部水域水深有所变浅,最大淤浅约2米;总体上,倾倒活动未对其它海上活动及周边海域环境敏感目标产生显著影响,倾倒区功能发挥正常。

  6陆源污染入海状况

  6.1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南渡江是海南省径流量最大的河流,2012年我省对其实施河流污染物入海量监测。结果表明,南渡江各监测要素的全年入海总量约为:化学需氧量(CODCr)15545吨,氨氮371吨,硝酸盐氮6551吨,亚硝酸盐氮237吨,总氮8496吨,总磷668吨,石油类211吨,重金属(包括铜、铅、锌、镉、汞)59吨,砷3吨。

  2012年南渡江排放的监测要素组成

  6.2部分入海排污口状况

  2012年,我省对19个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其中包括重点排污口1个,一般排污口18个,并对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测。

  6.2.1入海排污口分布及类型

  监测的1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主要分布在海口市、文昌市、陵水县、三亚市、东方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等八个市县。

  实施监测的19个主要入海排污口中,工业、市政和其他排污口分别为4个、12个和3个。从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区分布来看,主要设置在风景旅游区、海洋保护区、增殖区和养殖区、港口区,其中在港口区的排污口有10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53%。

  6.2.2入海排污口状况

  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3、5、8、10月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的监测结果显示:19个监测的排污口中,11个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达标排放; 8个排污口有1次以上超标排污,占排污口总数的42%,其中龙昆沟重点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超标排污, 7个排污口有1次监测超标排污。与2011年相比,出现超标排污情况的排污口增加2个,整体超标次数略有下降。

  海口市福昌河入海口文昌市清澜海军码头排污口

  陆源入海排污口的超标要素2012年入海排污口超标的要素有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CODCr)、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氨氮和汞,其中粪大肠菌群的超标情况严重,活性磷酸盐的超标频次高。

  6.3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12年对海口市龙昆沟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质量实施监测。

  结果显示,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监测到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和油类;沉积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符合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要求。

  6.4海洋垃圾

  2012年,我省开展三亚鹿回头湾附近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和海滩垃圾的监测工作,这三大类垃圾的材质以塑料类垃圾的数量最多,其他类型的数量较少,监测到的海洋垃圾均来自海洋开发和海岸娱乐活动。

  海面漂浮垃圾该类垃圾中塑料类垃圾占主要成份,与2011年相比,海面漂浮垃圾的数量和密度明显减少。

  海底垃圾该类垃圾主要为塑料类和金属类垃圾,主要为特大块垃圾。

  海滩垃圾该类垃圾以塑料类垃圾为主,中块塑料类垃圾以矿泉水瓶盖数量最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次之,此外还有纸类、玻璃类和金属类垃圾。

  7海洋灾害与损害

  7.1灾害性海浪

  2012年南海出现3米以上的大浪日数为143天,巨浪(有效波高大于4米的海浪)日数共有67天,较2011年有所减少,其中因热带气旋产生的巨浪日数增多,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减少。夏、秋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热带气旋,春、冬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冷空气。

  2012年巨浪日数月分布表

  2012年,西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5个热带气旋,有9个进入南海,均未在海南岛登陆,但仍给我省造成一定的损失。2012年海南省因风浪造成的船舶海上事故中,共有22艘船只沉没或损坏,23人失踪或死亡。与2011年相比,2012年海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损毁船只较多,经济损失偏重。

  2012年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

  7.2风暴潮

  2012年,海南岛沿岸出现2次增水大于30厘米的风暴潮过程,分别由1213号台风“启德”和1223号强台风“山神”引发,各验潮站观测到的最高潮位均未超过当地警戒潮位。

  7.3天文大潮

  2012年11月和12月出现两次天文大潮。期间,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后水湾到西部东方八所港一带沿海,出现接近或略超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未造成明显损失。

  7.4海岸侵蚀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海浪、风暴潮等因素的作用下,海南岛部分岸线受到海岸侵蚀的影响较为严重。

  海口市东海岸南渡江入海口东侧岸段,2012年与2009年相比,部分岸段侵蚀后退了约29.4米;海口市西海岸长流镇镇海村岸段西侧的镇海渔港弧形防波堤局部崩塌,该岸段2012年与2009年相比,海岸后退了约21米。该两处岸段均为自然砂质海岸,岸边木麻黄防风林也随之蚀退。

  海口东海岸侵蚀岸段海口西海岸侵蚀岸段

  7.5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

  2012年,我省对海南省三亚的海棠湾和吉阳镇地区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状况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吉阳镇监测断面海水入侵情况较严重,且呈现出咸水、微咸水和淡水的明显变化;海棠湾监测断面则无海水入侵迹象。吉阳镇和海棠湾的监测段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其中吉阳镇盐渍化程度较高。

[上一页] [1] [2]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