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宜生长在单亲家庭,母亲是洗碗工,一家三口生活贫困。3年前她中考入围重点高中分数线,但因为贫困想放弃读高中。海港学校的校长找到她,免掉她高中阶段的所有学费,让她能够顺利读完高中。今年她高考成绩801分,是海港学校历史上首个突破800分的学生,也是海口市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近10年来,普通中学的首个800分以上的学生。她8月底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报到。她说:“学校和老师的关怀、资助,让我圆了大学梦。”很多像她一样的贫困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在海口市都享受到了优质公共教育资源。
海口市教育局局长李燕仪今天对记者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海口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我们坚持办让群众满意的教育,改革创新,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学校间办学水平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知识的烛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扉。”
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石山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陈小媛说:“学校改造后,变化太大了。”她告诉记者,原先的校园低洼、潮湿,泥泞的黄土操场,变成漂亮的塑胶跑道、灯光球场,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据悉,今年改造后的石山中心小学成为海口市,也是全省第一所农村省级规范化学校。更多像陈小媛这样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
李燕仪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海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海口举全市之力推进4个区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龙华区近3年投入4.5亿元,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均衡。新建小学2所、初中1所,撤并农村不足100人学校28所、教学点16个。今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复核检查,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的省级督导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达97.8%,推进均衡发展评估总评分94.8分,是全省第一批参加督导评估的4个市县(区)当中成绩最好的。
海口市把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集中财力加强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全市校安工程301个项目中,已竣工项目286个,有10多万名学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室。实施城区麻雀学校整合项目,结合海甸溪改造项目,改扩建海口二中。利用市青少年宫旧址整合周边教育资源,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利用旅职校白龙北校区整合七小、二十九小等周边麻雀学校。迁建海口实验中学高中部后,原址新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缓解城区学位紧缺矛盾。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先后改造了石山中学、长德学校、红旗中学、三江中学等。科学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解决了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
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
今年16岁的高一学生孙浩云是河南鹿邑县人,父母亲是河南在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我以前是留守儿童,小学是在河南老家读的。”2010年他跟着父母亲来海口,顺利地到海港学校读初中,没有交一分钱赞助费。“海港学校比我老家的学校好多了。能够在海口教学设备现代化的学校读书,我感觉很幸运。”据悉,目前海口市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总数57192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4.8%,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和孙浩云一起公平、平等地接受优质资源教育。今年海口公办学校增加40多个班,解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
海口市教育局党组书记王小峰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今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海口市坚持以教育公平为目的,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让所有孩子都接受良好教育。”
划片招生是海口实行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今年海口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首次采用网上登记申请学位的方式,7月6日至15日,全市城区中小学新生通过网上申请学位。各校在完成前阶段申请入学新生的招录工作后,于8月5日在学校设立招生服务接待站,重点解决入学遗留问题。近几年海口外来人口急剧增长,城区学校布局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缺乏,各校尽量挖掘空缺学位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规范招生秩序,坚决制止高收费、乱收费。海口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择校招生管理工作的意见》,重拳整治择校招生难题。市领导带头不批条子。学校招生信息公开透明,纠风有力,监督到位,妥善做好招生遗留、疑难问题的跟踪协调,顺利完成今年中小学秋季招生,获得群众的称赞。
教育公平最大受惠者是弱势群体。海口今年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教育费附加使用进一步倾斜农村学校,同比增加3000多万元。落实学前教育助学券、义务教育“三免一补”、中职免费教育、高中“三类生”补助等资金,确保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
让学生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从龙桥学校转学到琼山三小的三年级学生李冰冰,今年暑假回农村老家,看到龙桥学校新建的教室,听到村里的小伙伴说老师讲课也很好,今年9月1日,她又转学回到龙桥学校。她说:“农村老家的学校不比城里的差,当然在家附近的学校读书好。”
海口市政府教育总督学王涯燕说:“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最终都要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实施全方位、广渠道、多模式的教育对口帮扶,努力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海口探索薄弱区域“整体帮扶”模式,在秀英区实施教育整体帮扶。今年秀英区在全市小学毕业测试中,总优秀率、总合格率增长幅度全市第一,农村学校中考及格率和优秀率均位居4个区农村学校之首。创新“强弱学校捆绑发展”模式,琼山一小、四小等城区优质学校,分别与那央小学、铁桥小学等农村薄弱学校捆绑,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试点品牌学校“托管帮扶”模式,市二十五小向美兰区白沙门小学输出整套管理服务,缓解了二十五小海甸校区的招生压力。
市县亮点
数据链接
海口市有省级规范学校11所,市级规范化学校214所。2012年,市教育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海口市今年接纳义务教育阶段新生6.2万人,其中非海口市户籍的外来人口约1.6万余人。
2012年,海口市教育财政支出达2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的17.2%。2013年,公共财政教育预算安排资金23.1亿元,同比增长8%。
从2011年起至今,海口总投资26270万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10710个。
海口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3%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记者刘袭 通讯员符晓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