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让学生忙碌起来,也要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4月8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2025年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在赋能成长论坛上,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位老辅导员在分享时说的一句朴素的话,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共鸣。这几年来,该院党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开创“党建+”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打造“一支部一品牌”,不断扩大“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取得一定成效。

广告

  一、党建+专业赛事,让学生忙碌起来

  学生第三党支部立足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坚持“以专业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支部工作特色,已连续举办9届记者节活动,每年记者节举办“记者相信,相信记者”“传播青年声音,记录青年成长”等各种主题赛事,设立青年追梦者、青年传承者、青年践行者、青年奋斗者等四个篇章,分别开展文字、影像、图片、音频等类型的作品比赛。让每个新闻专业学生都成为主角,走出宿舍,走出校园,动起来,忙起来,进行策采编发全流程训练,让一批又一批“准媒体人”积极参与专业竞赛和媒体报道实践,使支部党建工作与专业目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2024年11月,支部选派十多名学生配合新华社等媒体单位,全程参与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学院记者节也开始注重海洋文化,目前举办了2届海洋记者节暨海洋文化传播周。通过党建+专业实践教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二、党建+文艺汇演,让学生快乐起来

  人文学院的“美韵杯”“山海流韵”等文艺活动已经举办了20多年,不仅打造了诗文朗诵比赛平台,也打造了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学院每次举办“美韵杯”“山海流韵”的时候,都把相关的老教授和资深校友邀请回来指导,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大家就像过节一样,热热闹闹地开开心心地举办活动。在备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选择朗诵作品时注重融合思政教育,在专业展示时注意美育育人特色,在赛前筹备中强化劳动教育服务意识。这些都打破了以往传统说教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使得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了“弦歌不辍、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履践致远”的特色品牌。2024年,人文学院吸引藏族同胞、东南亚留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美韵杯”真正成为一场深入人心的“公开课”。在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中,团队朗诵的《教育的力量》激励师生努力做到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可谓七秩弦歌弘教志,一台雅韵育人心,表达了教育在塑造个人和改变命运方面所发挥的深远作用。人文学院每年举办的“美韵杯”“山海流韵”已成为展示“党建+文化”的育人大舞台,活动已衍生出许多相关的子活动,产生了品牌效应。人文学子们在舞台上,感受中文之美、文化之韵,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三、党建+乡村推普,让学生担当起来

  学生第一党支部坚持将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关注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机遇,将助力乡村振兴视为己任,在推普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成立“寻一抹红色”实践小队,深入海口、儋州、乐东、琼海、文昌、万宁、陵水等地区,足迹遍布海南岛多个乡村。在传播红色文化时,他们用普通话向村民们讲述革命故事,让先烈事迹和红色精神在海南各地传颂,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心中。在乡村教育方面,他们走进乡村学校,开展趣味普通话课程,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乡村孩子打开知识大门。此外,依托学校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从专业理论知识引航与实践技能提升两翼入手,推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高效运行,形成了立足校外主导,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经过多年发展,拓展了校外劳动阵地,线上线下推进“党建+文化+服务”建设,提高海南农村群众对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依法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促进农村普通话普及率提升,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为提升“造血”能力打好语言基础。

  四、党建+华文教育,让学生自信起来

  学生第五党支部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特色,推广了一批劳动志愿服务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这几年来让一批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华文教育志愿服务。21汉教学生武晨曦从三十万人中脱颖而出,将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巴黎奥运会赛场,她作为奥运村的交通协管员,发挥专业优势,用微笑与汗水、奉献与友爱践行奥运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原汉教专业负责人刘文霞,不忘初心、坚守一线,在老挝支教4年,以身作则,为专业学生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汉教专业邓瑶等同学自2019年以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教育”项目,远赴东盟十国开展华文教育,用青春搭建起汉语之桥。此外,每年汉教研究生团队赴泰国、苏里南开展教育,致力于“语言联通世界,文化滋养心灵”。在泰国,团队创新“沉浸式汉语教学”通过情境模拟和文化体验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在苏里南,团队结合本土化需求设计双语教学模式,融入剪纸、书法等文化元素,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国际志愿服务,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助力海外中华文化“希望工程”和“留根工程”。

  多年来,人文学院以党的教育理念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不仅促进了协同培养理念的深化与升华,还推动了育人机制的日益合理与规范。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党建与高等教育规律的深度结合,形成可推广的具有人文特色的育人经验。

  (通讯员 卓越)

在这里,了解海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海南官方微信(xinlangh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