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就是草坪,一旦灾难来临,只要有关部门掀开草坪,在预先设置的孔桩上,插上栏杆撑起帐篷就成了一排排、一间间的棚屋,这就是海口灾害来临时市民临时停靠的“港湾”,这是商报记者昨日从海口市民防局了解到的海口新建的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华贵的尊容。
海口市民防局地震设防中心主任何照全表示,作为目前海南级别最高、应急配置最好的海口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日前已基本完成建设,不管遇到地震,还是发生其他紧急情况,均可疏散安置4.6万人。
功能设施一应俱全
那么,海口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都有哪些功能,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海口市民防局地震设防中心。
据该中心何照全主任介绍,新建的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简明扼要地说,平时就是草坪,一旦灾难来临,只要有关部门掀开草坪,在预先设置的孔桩上,插上栏杆撑起帐篷就成了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
“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国家Ⅱ类标准建设,配有应急供水、供电、消防、医疗救助、物资储备、厕所、沐浴、监控指挥等相关设施。项目场地面积71公顷,分为19个区,可疏散安置4.6万人。建设的内容包括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等。”何主任说,“该项目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各项前期工作,7月份分别完成施工、监理单位的招投标工作,10月初施工单位进场开始施工,目前已完成应急供水管道铺设安装、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照明供电等工程建设。”
何主任表示,一旦灾难来临,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最困难的是水、电、住宿以及排污系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地上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功能齐全。
在这里,水是第一位。那么多人生活,除了第一水源为市政供水外,还建有310米的应急水井,建有23个用水点,直饮水供应采用过滤式直饮水机。
在这里,除了考虑水外,排污也是最大的问题。目前应急排污系统设施,利用现有玉兰路、滨海大道的两条市政排污管线为应急排污管道,建有8处应急厕所共有576个坑位,以及5处移动厕所,可以满足灾民的需要。
据了解,应急照明供电等工程建设也均按照设计的图纸施工基本完工。
海口将建多处避难所
何主任说,已建成的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根据万绿园新的总体规划结合改造重新设计的,它作为目前海南级别最高、应急配置最好的地震应急避难所,日前已基本完成建设。
据海口市民防局有关人士透露,按照计划,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试点成功后,下一步海口还将在金牛岭公园、白沙门公园、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世纪广场、人民桥桥头绿地、华海路街心公园、海南大学运动场、凤凰花城、红城湖公园、海南师范大学操场、琼山华侨中学操场以及美舍河地带文化广场。其中,美舍河地带文化广场又包括:群上路文化广场、振兴路文化广场、文明东路文化广场三个场所,以及市内多处绿地配套相应的地震应急避难所设施。届时,一个覆盖全海口的应急避难所就会呈现在市民面前。
市民希望实现全覆盖
采访中,市民张华说,海南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南端,历史上,1605年曾发生海口塔市7.5级地震,海南岛及近海平均几十年发生一次中强地震,他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实现避难所全覆盖。
市民刘强胜认为,海口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设防烈度最高的城市,目前海口房屋抗震级别为8度,在全国省会城市来说是最高的。按这个标准,基本可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记者随机对2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海口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同时又是全国设防烈度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地震基本设防烈度高达8度。有七成市民建议,希望海口的应急避难场所,按照人口的数量、面积进行合理分布的同时,尽快实现全覆盖。(记者李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