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00:00/00:00
当前音量:100%
Loaded: 0%
20:14
  • 复制视频网址
  • 拷贝调试信息
  • V11220.210521.03

视频加载失败,请查看其他精彩视频

扎根海南脊“良”之诺——专访神经脊柱外科专家程涛
广告

  前言: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一批批医疗工作者深耕前沿技术,守护百姓健康。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脊柱外科专家程涛便是其中一员。从郑大医学院的求学到顶尖医学中心的淬炼,最终选择扎根海南,他以精湛医术填补技术空白,用15项国家专利攻克临床难题。本次专访,我们将连线这位“脊梁守护者”,聆听他的初心故事与灼见。

  采访人:您最初是如何与海南结缘的?有哪些特别的经历或故事可以分享?

  程涛:决定来海南时,确实有多方考量。但最触动我的,是在北京天坛医院学习时接诊的一个来自海南的小患者,他频繁抽搐,却因本地技术所限辗转求医,身心俱疲。最终来到天坛医院发现是大脑胶质瘤,手术后恢复很好。当时海南省卫生厅选派了一批医生来到北京天坛医院学习,通过他们了解到海南的医疗技术相对落后,有部分疑难病例需漂洋过海到北上广求医。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尖端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大城市,海南乡亲同样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海南当时在复杂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觉得,这就是我该回来的地方。与其在顶尖医院锦上添花,不如为海南医疗“雪中送炭”。这份责任感和“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最终选择留下。

  采访人:您主刀过众多高难度手术,还记得第一次独立主刀时的场景吗?哪些细节至今难忘?

  程涛:刻骨铭心!那是我刚工作不久,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下肢已出现麻木无力的患者。情况紧急,主任信任我,让我独立主刀。说实话,站在主刀位置的那一刻,手心全是汗,感觉手术刀都沉了几分。每一步操作都反复确认解剖位置,精神高度紧绷生怕有丝毫闪失。

  最难忘的是成功取出巨大突出的髓核、看到神经根解除压迫瞬间的如释重负和难以言喻的喜悦。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那次经历是真正的“成人礼”,让我深刻体会到:精湛技术是基础,但沉稳的心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是外科医生的立身之本。它奠定了我“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行医准则。

  采访人:回顾在郑州大学的时光,有哪些人或事对您影响深远?

  程涛:郑大严谨求实的学风深深塑造了我。特别怀念我的导师——宋来君教授。他常说:“外科医生手下是命,刀尖上是魂。解剖是基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时我们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反复研习每一个结构。这种对基础几乎“执拗”的重视,让我受益终身。它塑造了我“精研解剖,敬畏生命”的手术风格,也是我后来敢于挑战高难度手术、坚持创新的底气。

  采访人:您拥有 15 项国家专利,在这众多成果中,哪一项是让您最为骄傲的呢?

  程涛:要说我最自豪的,当属“一种用于微创脊柱手术的新型微创通道系统”这项专利。

  在以往的脊柱手术里,传统通道存在明显弊端。原来的通道多为圆柱状,受关节突遮挡,通道末端很难和椎板契合,手术视野暴露不佳,操作时处处受限,还会对肌肉、软组织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

  我这项专利的创新核心在于,把通道设计成外大内小的椭圆形结构,外口比内口大一些。这种独特设计使它在手术时能更安全、充分地显露手术视野,最大程度减少对肌肉的损伤,为医生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操作条件,尤其适用于颈椎病、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椎管肿瘤等复杂微创脊柱手术。

  这个创意源于一台极具挑战性的翻修手术。当时手术视野暴露极不理想,术后我不断反思:“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和椎板贴合度更好、操作起来更方便的通道呢?”这个想法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此后,我结合多年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痛点,与工程师团队展开无数次头脑风暴、方案修改和试验验证,最终成功让这个新型微创通道系统问世。

  这个创新成果优势显著。它方便医生手术操作,能贴合到骨板,减少组织损伤;由于手术创伤减小,病人恢复得更快,术后腰背疼等并发症更低,显著降低了神经损伤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进而降低了医疗风险和成本,让病人和医生都受益。当看到它顺利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这些良好效果时,我内心充满欣慰,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采访人:您在省内率先应用通道显微镜技术治疗椎管内肿瘤、腰椎管狭窄等,当时如何想到引入该技术?推广中遇到哪些困难?

  程涛:传统开放脊柱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还伴有较多并发症。通道显微镜技术融合了微创通道与显微镜放大的优势,具备切口小、视野清晰、操作精度高的特点。看到国内外有诸多成功应用案例后,我敏锐地意识到,这代表着精准微创脊柱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便决心引入该技术。

  然而,推广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设备价格昂贵,购置成本高;另一方面,技术学习曲线陡峭,团队成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而且团队成员间的配合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此外,在初期,对于适应症的选择必须格外谨慎。其中,最难突破的是心理关,在狭小的通道内进行手术操作,容错率极低,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为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采取“小步快跑、稳扎稳打”的策略。先精心挑选合适的病例,利用模型和标本反复进行演练;积极邀请国内专家来院指导,为我们答疑解惑;术后对每一个手术细节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磨合期。当看到第一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两天就能下地行走时,大家都激动不已。

  作为省内最早应用通道显微镜技术的医生之一,我坚信这项技术的价值。最初,我们先从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入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我们也开始尝试开展椎管肿瘤等更复杂的手术。如今,我们每年都要做几十例通道显微镜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患者们不仅定期来复查,还会通过微信及时反馈术后情况,这让我们深感欣慰。

  采访人:作为郑大海南校友会成员,您觉得校友会在推动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协同发展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程涛:校友会无疑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纽带!借助校友会搭建的舞台,我们组建了跨学科的“琼州杏林”郑大医学校友协作组。一方面,我们与校友携手开展了“海南脊柱脊髓疾病多学科诊疗(MDT)沙龙”,有效整合了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力量,为复杂病例量身定制最优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我们联合母校基础医学院的海南校友,积极推动临床与基础科研的深度合作,成功申请了关于椎管肿瘤方面的研究课题。校友之间天然存在的信任,以及“郑大基因”所赋予的默契,都为这些合作筑牢了坚实根基。此外,我们还经常与海南郑大校友会中的医学类校友深入交流,共同组织多学科讨论会,聚焦复杂病例展开研讨,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并且,我们构建了琼州杏林多学科讨论机制,定期开展活动。

  采访人:作为脊柱脊髓疾病领域的专家,您觉得海南自贸港在提升医疗水准方面,有哪些关键着力点可以发力?

  程涛:自贸港政策为海南医疗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可从以下重要方面发力:

  一是搭建国际化的“医 - 研 - 企”转化渠道。借助政策优势,简化创新医疗器械和技术的引进、注册、应用流程,打通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转化通道,让先进技术能更快应用于临床。

  二是实施更开放、精准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不仅要引进顶尖专家,更要构建配套机制,支持其团队建设,推动技术落地生根,实现“引进一人、带动一片”的积极效应。

  三是建设区域性疑难脊柱脊髓疾病诊疗中心。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技术高地,吸引东南亚乃至全球患者前来就医,在此过程中反哺本地医疗水准提升。

  就我个人而言,会聚焦以下工作:深化通道显微镜及智能导航等精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推动基于自贸港政策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依托相关渠道,培养更多掌握前沿技术的本土青年骨干。此外,海南医疗发展还需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国内外顶级技术专家与骨干,同时发力科研领域,通过与国内外顶级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海南的科研和临床水准。

  采访人:您最想对刚入郑大校门的学弟学妹们说什么?

  程涛:我想对刚踏入郑大校门的学弟学妹们说三句话。

  第一,永葆“仁心”。医学,它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关乎人的学问。技术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医疗设备也会持续迭代升级,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病患的同理之情,是医者始终不能丢弃的精神内核,就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无论未来走得多远,都别让这盏灯熄灭。

  第二,苦练“仁术”。医学之路,漫长且充满艰辛,没有捷径可走。你们要把解剖图谱烂熟于心,在无影灯下反复磨炼操作技能,让扎实的基本功成为你们应对各种医疗挑战的坚实底气。

  第三,敢于“追光”。海南自贸港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热土,正迫切需要青年医者贡献才智与热血。与其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艰难前行,不如来到这片更需要你们的地方,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这里或许会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可能。只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你们定能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这里,了解海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海南官方微信(xinlangh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