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海网连续报道了我省部分农村垃圾垃圾泛滥的情况,引起众多网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网友的声讨中,除了大家关注的垃圾围村现象、农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外,大家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诸如“农村垃圾到底危害有多大?农村垃圾有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等问题上,带着这些疑问,南海网记者今天专门采访了海南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

  农村垃圾浅埋危害大

  张静、海南环境科学研究院固废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多年来,对农村垃圾的产生及处理实践方面颇有研究。“在我省大部分农村,就地焚烧或倾倒垃圾还是比较普遍,“但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张静表示。

  张静认为,垃圾简易填埋不仅破坏了农村的自然景观,还会危害居民健康、污染环境:(1)农村垃圾散发恶臭,使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恶化;滋生细菌,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威胁当地居民健康。(2)农村生活垃圾任意露天堆放,占用了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浪费。(3)垃圾渗滤液含有高浓度有机物,以及部分重金属等其它污染物,由于简易填埋缺少必要的防渗措施,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并下渗到地下水中,导致土壤,以及河流、饮用水水源等被污染。

  农村垃圾燃烧会产生致癌物

  张静介绍,随着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成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塑料袋、饮料瓶等塑料制品。

  张静说:"简单的就地焚烧,除了会产生烟尘等常规污染物,还会产生二恶英,二次污染严重,环境污染风险较大。"

  所谓二恶英,是一种严重的致癌物,被称为“世纪之毒”,是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二恶英实际上是二恶英类(Dioxins)的简称,它指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二恶英包括210种化合物,这类物质非常稳定,熔点较高,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是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它的毒性十分大,是砒霜的900倍,有“世纪之毒”之称,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克的二恶英就会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二恶英除了具有致癌毒性以外,还具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直接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活。所以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农村垃圾处置有诀窍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3种基本模式:全集中、全分散或分散与集中结合处理,处理工艺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

  据称,全集中处理模式即通过收集、运输、转运的网络把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县级行政区统一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便于获得处理终端的规模效应,其终端处理工艺一般为卫生填埋与焚烧,无害化达标率较高。实践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全集中模式具有一定的效果,环境安全性改善明显。然而,由于经济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别,该模式难以在我省一般农村区域推广。全分散处理模式的特征为不设县级的集中处理终端,城乡产生的生活垃圾以镇域或村域为单元各自相对独立地处理,常用处理方式为填埋,但受到规模效应的限制,通常难以达到卫生填埋的无害化标准。分散与集中结合处理模式的特征是,设县级的集中处理终端,处理县城区产生的混合生活垃圾和其它镇村分类处理后的剩余垃圾,总体的无害化水平高于全分散处理。

  以海南为例,相当部分农村经济仍较为落后,且分布零散,交通不便,难以采取全集中处理模式。因此依托生活垃圾堆肥等技术在大多数农村推行就地分类处理的分散与集中结合处理模式是符合实情的。由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些植物废物中固有的成分特性,垃圾堆肥过程无明显臭味,这也为就地进行处理提供了便利。

  借鉴先进经验科学 处置农村垃圾

  据介绍,目前,我省生活垃圾处理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各市县也均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但是,受全省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部分乡镇生活垃圾尚无法纳入无害化处理体系。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全量收集、转运、处理,不但运输成本较高,还加大了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压力,会导致无害化处理设施,尤其是生活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减少。

  因此,专家认为,我省应该在农村地区推广垃圾分类,加大堆肥等就地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同时,也减少垃圾的运输及终端处置量。

  专家介绍,海南省各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多是在“十一五”中后期建成,在全省“十一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以前,除海口等个别市县外,生活垃圾一般采用简易填埋或堆放处理。目前这些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多数还未得到封场整治,少数仍在使用,对周边环境存在持续污染,需要引起关注。另外,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处理的政策引导,以及对农村居民环保宣传同样也是需要关注的。

  (原标题:环保专家支招 海南农村垃圾处置有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