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刘某某在群发的信息中,声称有人中了某电视节目场外观众幸运大奖16万元以及笔记本电脑等奖品。其中有一个李姓男子收到短信后,按提供的“客服”电话打过来,在得到“确认”的说法后,便信以为真,按要求往刘某某银行卡打入了人民币6000元,作为保险金。

  第二次,隔了三四天,刘某某告诉李姓男子,这次需要按奖金额度交纳1.6万元个人所得税。李姓男子再次按要求操作。

  第三次,又隔了四五天,没有收到奖金的李姓男子在咨询中被告知,需要交纳1万元激活被冻结的奖金,此人仍然如数奉上。

  如此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数额不菲的钱,记者问刘某某:“他每次都会按你的要求打钱,你怎样看?”“这家伙太贪婪了!”刘某某说:“他想得到那16万元大奖,才不顾一切地给我打钱。”

  案件分析:

  “想钓到鱼,要找准鱼想吃什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犯罪分子普遍认为他们以发布虚假中奖信息为手段的诈骗行为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就是利用了人的贪婪。在诈骗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挑起对方的欲望,让对方相信“天上掉馅饼了”,只要按他们的小要求做就可以得到大收益,然后受骗者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按要求打钱给他们。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齐有伟认为,有许多人上当,也在于骗子使用的手段比较高明:得寸进尺法。这是利用了人容易接受小要求的心理,再用步步紧逼的方式,直到对方最终接受更麻烦的要求。

  2、个人信息泄露,骗子实现精准“钓鱼”

  2015年1月28日12时,中国羽毛球队知名运动员谢某某,手机收到一条机票改签的短信。此前,她在携程网上订了一张北京到深圳的飞机票。

  按照短信提示,谢某某与客服联系,并到北京西单大街一个ATM机前,向指定的银行账号转了10元手续费,在输入转账金额时,对方让谢某某输入她银行卡号的前5位并点击确认。谢某某银行卡号前5位是45635,故被转走45635元。当时,谢某某对此操作提出过质疑,但对方称,“这只是一个验证码,以确认是旅客本人操作”,但就是在那一瞬间被骗。

在这里,了解海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海南官方微信(xinlangh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