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厚如何用?

  以柔性引才等多重方式聚智

  面对规模庞大的“候鸟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学术、技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取得科研成果的专业人才这一令人欣喜的情况,为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智力宝藏”,2012年,海口市专门印发《关于柔性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坚持社会需求和个人志趣、专业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候鸟型高层次人才的余热作用。这一年冬天,12名院士和艺术家入住海口恭和苑,开启了“院士专家海口行”系列对接活动。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的五指山市,认识到候鸟型人才是一笔可观的人力资源财富后,于2013年在市政网、党建网及各居住小区,向广大候鸟型人才发出《致候鸟型人才的一封信》,情真意切地表达出对候鸟型人才为五指山市的发展献智献策的期盼,一时间,收到40多名“候鸟”人才的积极回应。

  在基层市县摸索的基础上,2013年5月,省人才办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包括吸引使用候鸟型人才在内的柔性引进人才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54.31%的省外人才愿意为海南提供柔性智力服务,34.14%的省外人才表示将视情况而定。

  为充分利用候鸟型人才富矿,2014年10月,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海南省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明确将候鸟型人才列入柔性引进人才范畴,鼓励旅居海南休养度假的候鸟型人才通过科学研究、课题攻关、课程讲授、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工艺改造、项目开发及其他相关方面的智力支持为海南发展服务,并提供了包括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奖励、安居、游览景区、入住酒店、子女教育等10项优惠待遇。

  “候鸟”光热怎发挥?

  候鸟型人才正为我省事业发展奉献力量

  让农村娃的英语水平一点点提升上去,曹玉堂的“候鸟支教”模式,是被我省人才政策吸引而采取边养老边服务的范例。

  事实上,在我省各个领域,很多候鸟型人才像曹玉堂一样默默地发挥着光热。

  去年11月,在第四届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上,东方市候鸟艺术团节目《西班牙斗牛舞》获得金奖,舞蹈团的团员们是居住在东方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候鸟”老人。

  这个艺术团是旅居东方的候鸟型人才李晓红与一些候鸟老人于去年3月份发起成立的。艺术团成立后,带动了小区住户和附近一些市民参与,如今艺术团已举办形体舞蹈培训班4期,免费培训2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