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卫一体化PPP示范,给环境清扫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扫地也有大学问

  细心的人会发现,短短几个月里,海口琼山和龙华两个区环卫工人的作业模式有了巨大变化:现在的琼山区和龙华区,容光焕发的环卫工人神气地开着崭新的各种作业车辆,穿过大街小巷,留下清扫一新的街道;而几个月前,一辆小推车、一个大扫把、一个大簸箕外加一个环卫工,汗流浃背地走在街道上,清扫效果却远比不上今天。

  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生动反映了正在海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环卫大变革的成效:环卫一体化PPP改革让琼山和龙华今非昔比。

  这是一场海口前所未有的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的环卫一体化PPP示范项目,折射出了海口贯彻落实去年中央两个重要会议的切实举措——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正是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作为海口“双创”重要举措,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正是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示范样本。

  -海南日报记者刘贡 单憬岗

海口街头的清洁车。本报记者陈元才实习生陈若龙摄海口街头的清洁车。本报记者陈元才实习生陈若龙摄

  趋势环卫改革刻不容缓

  短板:超八成道路靠人工清扫,一堆垃圾多个“婆婆”,环卫空白大量存在

  “一家中央媒体的记者第一次拜访我,就是谈万绿园里的老鼠问题,因为他晚上散步被大老鼠吓了一跳!”海口市环卫局副局长云一鸣坦承,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压力,“投诉、曝光层出不穷,2014年元旦,央视曝光南渡江垃圾问题,甚至冲淡了新年气氛。”

  在他看来,诸多大趋势让海口环卫供给侧改革已刻不容缓。

  一边是多年较快经济发展,让海口市民生活日益富足,带来了对城市环境卫生的更高标准,需要环卫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卫供给侧服务;一边是落后的环卫作业方式带来的落后的环卫效果和不佳的城市容貌,无法满足市民要求。

  “我们一直用1990年代的思维在打扫21世纪的城市——一根扫把,从街头抡到街尾,扬起高高的灰尘。”云一鸣说,1年前海口环卫还基本依靠人工捡拾和扫把清扫,由于路面尘土含量和油污残留量很大,路面难见本色。而主干道人工作业安全隐患巨大,环卫工人的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一边是中国人口红利迅速消失,让机械化替代人工清扫成为不可抗拒的大趋势,传统环卫作业方式的“人海战术”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一边是海口环卫作业依然沿袭过去的主要依靠人工清扫的旧模式,靠政府迅速进行机械化升级,将让“吃饭财政”更加吃力。

  长期以来,海口环卫机械化清扫率不足20%,人工作业仅将烟头、纸屑、泥沙等垃圾收集到保洁车里,工人在暴雨中、烈日下推着无盖难闻的垃圾车,又苦又累又脏,效果又不好。部分小微环卫企业运营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专业化管理团队、资源整合能力、投融资能力和先进设备的投入能力。

  一边是环卫体制改革的春风正在悄然吹遍中国,北京、大连、厦门、贵阳、龙岩等城市都开始了环卫体制改革,服务水平节节攀升,环卫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一边是海口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依然沿袭传统的环卫管理体制,作业队伍依然是低效率的事业单位体制,依然是北京环卫集团总经理张农科口中的“管”、“干”不分离模式。

  而马路设置的多头管理,更是凸显了旧体制改革的迫不容缓。如绿化带里垃圾归园林局管辖,下水道、雨水篦子归市政部门负责,经常是环卫视绿化带里垃圾如无物,雨水篦子里掏出来的脏东西就地堆放……在全市范围内,还有大量的卫生死角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大量城中村、城边村、三无小区,事实上处于环卫空白区。

  尝试率先推进环卫PPP

  变化:作业面实现全覆盖,装备全面更新,改变作业模式,设施改造升级

  去年7月18日,海口市对环卫综合一体化的整体思路提出了推进PPP项目的要求。8月份,海口决定先期以琼山区作为试点,将琼山区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运营管理以及白水塘和江东两座二级转运站的运营管理,进行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