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离我们有多远?

  让高雅音乐与大众零距离接触

  海南日报记者尤梦瑜

  总有一种符号,会被人们拿来与另一种符号产生紧密的关联,“海滨”与“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在人们印象中被固定下来的搭配。中国东部的沿海城市,大连、青岛,南下至厦门、珠海等海滨城市,每每提及,这些城市总会伴随着浪漫、悦耳的“音符”出现,在人们美好的期愿中,好似只有曼妙的音乐才能奏出海滨之城的魅力。

  海南作为中国最南部省份,在音乐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一面。黎苗民歌、琼剧戏曲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方言民谣等都成为本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对于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而言,高雅的交响音乐也不可或缺。

  近年来,随着岛内广大文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音乐会正在普通民众中流行起来。单是2016年底至2017年初这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有20多场音乐会在全省各地举办。关注文化活动的观众不难发现,在海南,特别是海口、三亚等地,其音乐会“扎堆”上演,数量比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其中既有政府的组织也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当然还有众多民间组织的积极推动。但不可否认的是,本土的高雅音乐艺术事业发展仍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高雅音乐氛围渐浓

  音乐界中对于交响乐有一种共识:交响乐是现当代高雅艺术中最优秀的形式体裁。说到海南本土的高雅音乐艺术,就不得不提海南大学国乐团以及海南大学管弦乐团这两支乐团。新春之际,他们如期带来了“华乐盛典”海南大学2017年新年音乐会。

  2011年,海南大学正式组建成立了一支国乐团,并在当年为校园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新年音乐会;2015年,管弦乐团成立,与国乐团一起为师生们奉上音乐大餐。这两个乐团构成了海南大学乐团。这支属半专业性质的乐团,在设置、管理以及排练上却十分专业。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海大的艺术学院专业师生,还有部分成员来自其他的学院,是一些拥有乐器特长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同时也有外校的师生加盟。无论是专业出身抑或是业余爱好,多年来,成员们从未中断过他们的排练,以较高的专业演奏能力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海大乐团也是我省目前为数不多的、长期坚持集体排练、长期“存在”的乐团。

  “成立之初大家的水平也有限,演出时观众也不多,但这两年随着海大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给乐团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目前乐团编制齐备,水平也越来越高。”海南大学乐团艺术总监兼常任指挥、海大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曹量介绍。从昔日的观众稀少到今日的惠民音乐会一票难求,乐团见证的不仅是自身的成长也是这座城市音乐文化氛围的悄然改变。

  乐团一方面在坚持为公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会,另一方面也在扛起着本土乐团的文化担当。五年来,他们坚持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上推出由本土音乐家原创的音乐作品,传播本土文化。例如,由曹量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土戏——为吊胡而作》,以及海大艺术学院赵晓辰博士作曲的交响乐作品《万泉河畔》等。

  本土乐团需多方扶持

  今天的海南大学乐团已经从“十来个人、七八条枪”发展到了拥有自己的排练厅、价值数十万的乐器,各种器乐相对完备的乐团组织。为了支持乐团发展,学校还为学生们设置学分,即参加排练可当作选修课。

  除了有学校的重视之外,海大乐团能够行至今日还离不开成员们的齐心协力。乐团的每场演出都是免费的,而这样一个“不图回报”的乐团能够长期存在,靠的就是大家的义务付出。

  “虽然已从海大毕业,但是对乐团的感情很深,加上团里也有需要,所以我一直没有离开乐团。每周六晚上不去参加排练,我就会觉得有些空寥寥的。”张俊在2010年考入海大艺术学院的二胡专业,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但却依然在乐团中担纲主力。即便是去年腿部受伤,他也还在坚持排练,最终参加了新年音乐会的演出。

  然而,满腔的热情与无私的付出并不意味着乐团的成长之路就一帆风顺,由于乐团成员主要由学生组成,因此,学生们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离校,就让乐团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这对乐团的演出水准、长期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个校园内的乐团,海大乐团也在寻求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才能加大对高雅音乐艺术的推动。“久在深闺无人知”,曹量说,乐团目前只能参加校内的各种演出,校园乐团的社会知名度还有待提高,他希望能够借助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帮助乐团得到更多机遇。

  事实上,一支专业乐团的打造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它既要求成员个体本身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也需要一个完整的乐团编制,而这都需要依靠政府及民间力量的支持和投入。

  打造公众的“音乐文化生活”

  在海南,音乐类的演出并不少,但这其中很多都是外来的演出团队演完即离开,满足了海岛居民短暂的欣赏需求后,很难对本地造成一种持续性的音乐文化影响。

  不少音乐界人士告诉记者,颇为遗憾的是,海南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拥有一支类似“海南交响乐团”这样的官方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