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推动系列惠民实事落地,创新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市民文明度参与度

  有了家园归属感 幸福摸得着

  文明花开遍椰城

  海南日报记者 郭萃

  今天下午5时许,在海口市侨中路和龙华路路口,刚刚放学的海口玉沙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黄佳欣和妈妈在斑马线等红绿灯过马路,“叔叔好,您辛苦了!”看到交警正在指挥行人过马路,黄佳欣对交警说道。绿灯亮了,电动车和行人过马路,“叔叔再见!”黄佳欣对交警微笑着摇摇手,交警点头示意。街头暖心的一幕体现出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市民幸福感不断增加。

  海口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理念,促进一系列惠民实事落地见效,着力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上大量的欠账和短板,推动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文明度和参与度提升,争取要让老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暖人心的实惠。

  惠民实事落地见效获点赞

  “我在社区住了20年,走了20年的夜路,没想到现在路灯全亮了,以前的土路也都变成水泥路,还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11月24日下午,正在居仁坊社区广场上带孙女散步的李玉芬笑着对记者说道,没想到仅仅两年的时间,自己的生活变化这么大!

  拥有百年历史的居仁坊社区曾经是海口的政商云集之地,但因配套设施年代久远,居住环境不理想。“以前门口马路窄不说,还坑洼不平,电线也搭得到处都是。”李玉芬说:“新铺的青色火山石地砖、粉刷一新的墙壁、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让我们社区也成为了一个景点。”

  不仅如此,距离社区几百米远的西庙农贸市场也变得焕然一新,社区旁边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更是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两年多的时间里,海口改造小街小巷2615条、86条小巷实现亮灯、40处15分钟便民生活圈遍布全市、42家农贸市场环境大变样……海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创文就抓住什么、改进什么,下大力气补齐民生短板。如今,一件件群众期盼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疑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管理树标杆 满意度提升

  两年的“创文”过程为海口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让文明之风融入其中。

  11月23日早上,在海口沿江三路集贸市场内的一个禽蛋类摊位上,摊主谢善明一边麻利地摆弄着鸡蛋,一边招呼客人。打了十多年“马路游击”,如今他终于可以“正当”地摆摊了。

  “创文”工作刚开始,谢善明非常不情愿,内心也非常焦虑,“摊位没了,我们一家的生活怎么办?”然而这种担心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辖区街道办、居委会的帮助下,谢善明和妻子在沿江三路集贸市场内终于有了一个固定摊位。如今,每天卖完东西,谢善明都会将自己摊位前收拾得干干净净。“保持干净卫生是我们的责任,现在工作安稳了,日子也越过越好,我们一家都非常满意。”

  文明城市的创建让市民吴忠感到最满意的是政府办事效率的大大提升。“前两天看到小区门口的共享单车乱停放挡住了道路,然后给‘12345’打电话反映,回家时就发现乱停放的单车全部被整齐地摆放在了电动车停车位,不得不说这样的效率真是高!”

  在创建过程中,海口不断创新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健全文明创建管理长效机制,通过让市民感受文明创建带来的可喜变化,进而让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满意度大大提升。

  幸福有实实在在的质感

  看到城市变得越来越好,市民越来越文明,许多市民愈发产生了一种归属感。

  今年26岁的何文芬现在在一家企业上班,两年前她从武汉来到海口,“刚来时海口电动车到处乱窜,一些街角处也有垃圾。当时还在想干脆干几年就回去吧。”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两年的时间海口的变化这么大,垃圾死角不见了、绿化多起来了、每个人都更友善了。“现在越来越喜欢海口这座城市了,也舍不得走了,在这里生活很幸福。”

  让人欣喜的是,城市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真真切切把海口当成了自己的家。中午1时许,陈明健开车行驶至大同路,在一个斑马线前,他习惯性地停下来让行人先过。“不仅城市要文明,作为每一个市民更要文明。以前开车总是赶,和行人抢道,想想也挺危险的,我也不急这几十秒的时间,不如就停下来等一等。”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等一位老人过马路,老人还朝他招招手表示感谢,让他感触很深。“或许这就是文明的力量吧。”

  “斑马线前,不管有没有红绿灯,几乎都是车让人,这是一种安全感,更是这座城市赋予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市民王欣媛说。

  创城不易,守“城”更难。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站在新高度、新起点上,海口将带着这个目标和任务继续前进……

  (本报海口11月2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