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林文定扎根澄迈16年,为促进琼岛农业发展和琼台交流尽心竭力,年过花甲的他即将返乡

  海南,我们永不说再见

  二〇〇九年五月九日,参加“台资企业网民开放日”公益活动的网友,受到古色农庄主人林文定(左二)一家人的热烈欢迎。  二〇〇九年五月九日,参加“台资企业网民开放日”公益活动的网友,受到古色农庄主人林文定(左二)一家人的热烈欢迎。

  海南日报记者陈卓斌 杜颖

  核心提示

  咖啡树上又结出了新果,香樟树再一次冒出了新芽……日前,对这一画面早已司空见惯的澄迈“古色农庄”创始人林文定,又忍不住再多看上两眼。过完今年春节,年过花甲的他就要返回故乡台湾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农庄也将易手他人,“我当然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林文定,是来琼投资台商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2001年5月辞职弃政,到大陆各地考察,最终将目光锁定海南岛。2002年2月起扎根在澄迈县,种植咖啡等热带农业作物,创办海南古色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知名低因咖啡品牌“古色”,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并热心公益,成为海南与台湾民间经贸交流的“桥梁”,2012年8月受聘为琼台全面战略交流合作基地高级顾问、海南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顾问。

  悠悠十六载,青丝变白发,这片土地见证了林文定为海南注入的大量心血。他用双手握起锄头,把数以万计的“致富果”引种在琼岛大地;俯下身去,他又成了一座桥梁,把台湾的人才、技术、经验源源不断地引入海南。

  流年似水,彼时的荒坡生出了红花绿树,泥泞的乡间小道变成水泥路,也让林文定与海南的情感越来越深。“来海南做农民,我当成是‘时光倒流’回童年生活,再苦再难,自己也要对这片土地有所担当。”林文定说,自己返乡后,还将继续尽心推动琼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这里已是我心再难割舍的第二故乡。海南,我们永不说再见。”

  已把海南当作第二故乡的台湾客商林文定,在台湾、海南两岛间架起一座推动海南农民成长、农业进步的桥梁。16年的耕耘,也使林文定不仅收获咖啡,更收获信任和深情。

  林文定说,刚来海南时,自己只是单纯地种咖啡,后来才发现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种下这些香樟树,是在提醒我自己,要为海南农民多尽心意。”

  每当遇到有台商来咨询投资事宜,林文定都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做绿色产业可以,做“冒烟、有污水的产业”请别来海南,“我把自己当成了海南人,我就是海南人。”

1月10日,林文定在古色农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1月10日,林文定在古色农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1、引苗授技 他对农民毫无保留

  林文定的古色农庄位于澄迈县金江镇,在大片芒草和果林的掩映下,一座简约别致的田间小院尤为惹眼。遇人来访,林文定便在院内不紧不慢地煮上一壶咖啡,醇香飘满整个院子。而到访者中,又以当地农民居多,谁家遇到种植技术难题,或者想引进新果品,首先想到的便是林文定。

  “台湾若有什么新研发的作物品种、种植技术,我不会对海南农民藏着掖着,来者不拒、知无不言。因为让他们有钱挣是好事。”林文定身材壮实、两鬓斑白,带着闽南乡音的普通话听起来温柔而缓慢。

  就着氤氲的咖啡香,往事的话匣子被开启,古色农庄的故事在林文定的叙述中逐渐清晰起来。

  2001年林文定带着300万元资金到京广沪等地考察,随即意识到:“投资工业、商业,我钱袋子不鼓,没这个能力,农业虽然原始、辛苦,但可以圆我小时候对土地的梦。”于是,林文定来到海南,和妻子在澄迈老城一家小宾馆里一住便住了两个多月,“每天一得空,我们就坐着三轮车到处去寻找适合种植阿拉比卡火山咖啡的土地。”最后,林文定终于在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附近,找到了一片满意的土地,占地450亩。2002年,这片偏僻荒坡上满是没过膝盖的茅草,“连一条泥路都找不到”。对于穿惯了西装的林文定而言,在此创业,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来过。

  “我是在台湾贫穷的农村长大,小时候曾带着弟弟,捡别人丢掉的木薯、玉米来吃,再苦的日子都经历过。”面对彼时的重重困难,林文定只把它当成是“时光回流”至童年,自己也如“小学生”一般,重新学习如何垦荒整地、施肥灌溉,而目标是让源自巴西的优良品种“阿拉比卡”咖啡在海南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周边农户的“致富果”。

  如今放眼望去,古色农庄内生长得枝繁叶茂的“致富果”就有“阿拉比卡”咖啡、“琼台1号”大菠萝等。这些品种均由林文定自掏腰包引进琼岛试种,成功后再向当地农民推广。“海南和台湾地缘相近,气候、环境等种植条件也较为相似。”林文定说。

  5年前,得知台湾刚研发出的新凤梨品种“台农22号”个大味甜耐运输,防风抗旱能力强,林文定赶忙还乡,辗转引入5万棵种苗到澄迈试种。他指着眼前一片凤梨告诉记者,“将种苗培育成适合本地生长的‘琼台1号’大菠萝后,我又将定植、催花等关键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帮助他们与台湾同步种植新品种、提升竞争力。”

  2、俯身作桥 他为海南引得“凤凰”来

  有不少人曾质疑过林文定,“到大陆去,你是‘玩真的’?”

  他是“玩真的”。16年前,林文定在48岁这一快要“知天命”的年纪里,冲破传统,来琼开启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新天地。

  “玩真的”源自林文定血液中流淌的改革精神。“父亲过世时,我才十几岁。由于备受歧视,我家连一份耕种的土地都没有分到。”林文定回忆说,正是因为感受过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和势利,让他从小便对社会公平有一种渴求,“这可能是我内心改革精神的‘萌芽’吧。”

  多年后,走上演说台,林文定成了口若悬河的风云人物;躬身田园,他又将改革精神“种”在富硒土地……这些年来,除了引进优质品种带动农民增收外,林文定还多次自掏腰包、动用资源请来台湾农业专家,帮助澄迈当地果农治疗福橙“黄龙病”,解决蜜柚的落果等问题。此外,他还探索以股东分红的方式与当地农民合作,使对方在获取租金之外,增加额外收益。“我知道,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民生产业,不能让辛苦耕种的农民挣不到钱、讨不着老婆,丧失了发展农业的信心。”林文定说。

  多年“播种”让林文定收获了良好口碑,也让他成为助推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桥梁”。2012年,省政协聘任林文定为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顾问,澄迈县政府也聘任他为琼台全面战略交流合作基地高级顾问,协助地方开展琼台交流合作项目策划、对台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工作。

  “相比做农业,我更喜欢以这一类角色,为两岸乡亲多做一些事。”林文定说,自己每年都要接待超过300名台商,为海南引进了一批高技术人才。

  每当遇到有台商来咨询投资事宜,林文定都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做绿色产业可以,但要做“冒烟、有污水的产业”请别来海南,“我把自己当成了海南人,我就是海南人。”

  在林文定的小院内,几棵香樟树已抽出了嫩绿的小芽。“在台湾念书时,我就知道海南有个东坡书院。2004年,我特地和太太去儋州参观了东坡书院,这些香樟树就是从那带回来的。”林文定说,刚来海南时,自己只是想单纯地种咖啡,后来才发现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种下这些香樟树,是在提醒我自己,要为海南农民多尽心意。”

林文定在察看自己从巴西引进的咖啡树。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摄林文定在察看自己从巴西引进的咖啡树。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摄

  3、不做“喜鹊”因为爱得深切

  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林文定见证并陪伴着海南走过了其中一半的路程,这让他对这个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省份有着许多说不完的话。

  “哪些路段信号弱、不能拨号,我一一记着,每次经过时都会提前停车打电话。”林文定说,犹记得刚到海南时,在一些偏避的农村地区手机时常没有信号,自己脑海中曾储存着一张别样的“地图”。

  林文定感慨道,如今在海南,不仅通讯方便、道路畅通,还有连接全省东西部沿海12个市县的环岛高铁,“这10多年变化太大了!但我不想做‘喜鹊’,只报喜不报忧,有些话该说还要说。”

  “据我了解,由于凤梨不惧台风、价值走高,近两年澄迈及周边市县凤梨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至少5万亩,如此增长下去,市场无法消化,容易造成‘果贱伤农’。”在林文定看来,要想解决这一“后遗症”,政府首先要扶持当地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台湾种植菠萝(凤梨)已有逾百年历史,在凤梨酥、酵素等农副产品加工上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这些都可引入海南。”林文定拎起一颗凤梨告诉记者,凤梨鲜果采摘后只能保存4天至7天,对上市时间、物流要求很严格。但通过加工,人们不仅能将凤梨贮藏期延长至6个月到8个月,还能大幅提升产品价值,让果农避免受果品集中上市、丰产不丰收现象影响,“其实这些加工工艺并不复杂,但政府要做出效益给更多民企看,吸引对方投资建厂、共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