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事例折射出的海南改革发展观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郭嘉轩

  30年前,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在同一天诞生,改革成为海南的先天基因。连日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海南代表团的审议和团组开放活动中,我省主要领导用几个生动的事例,直观地阐述了新时代海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秉持的发展观,值得我们用心体味,深入理解。

  改革需要痛下决心!在海南代表团团组开放活动上,刘赐贵代表和沈晓明代表在回答有关房地产的提问时,不约而同地用到“壮士断腕的决心”这句话。之所以用这句话,是因为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对海南来说“会很痛、会出血、会很难”,不下大的决心不容易做到。

  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对财政收入、GDP和投资有暂时的影响,但海南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不能外面想要多少房子我们就建多少。从去年以来,海南陆续出台了八个方面的配套措施,以此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通过对房地产行业实施控量提质,通过大力推进十二个重点产业,海南正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彻底改变“房地产加工厂”的状况,力求实现“居民保障性需求由政府来保障,改善性需求由市场来调节,投资性需求靠制度来限制”。

  改革需要创新思维!沈晓明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点赞前不久成功举办的三亚国际音乐节,称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面教材”:

  一场为期三天的音乐节,吸引了国内外7万名观众前来“打卡”,拉动本地消费近5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有效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但主办方却没要政府一分钱一寸地,完全是“无中生有、有中出新”,通过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获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