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方言能否纳入学校课程?

  近年来,关于方言的断代危机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去年和前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和委员建议在学校安排适当的方言教育课程,有媒体也呼吁“让校园适度拥有方言时空”。

  观点1:没必要

  “保护方言文化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在幼儿园开设专门的方言课程。”海口一所幼儿园负责人认为,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文字和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从小教育,但是在普及普通话的前提下,方言的学习完全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完成,没必要通过学校来做。

  观点2:在中小学开展

  陈流芳也表示,并不反对方言教育,但是希望可以在小学开展,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能无法适应和接受。

  “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学校义不容辞,之前我们就开设过相关方面的课程。”叶丽敏认为,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可以考虑开设一些方言教学的课程。

  教育厅:可操作性不成熟

  对此,记者也咨询了海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开设方言课程在可行性上并不成熟,“老师去哪里找?会不会对推广普通话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该负责人表示,在少数民族地区可开设本民族语言的课程,但是目前海南暂时还没有开设方言课程的计划。(记者 张野)

  时评 保护方言还需更多共识与行动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流动不断加速,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这虽是社会进步的写照,但人们心中也有一丝忧虑:方言怎么办?在许多人的心中,方言与乡音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与记忆。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方言不仅在个体的情感中留有深刻印记,还与地方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一些地方的风俗、戏曲、文化等,都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上的。因此,方言也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保护方言的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方言推动者做出了榜样:主持人汪涵出资465万元,在湖南省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的“響應”(方言发音读作乡音)计划;在湖北省咸宁市,一名叫陈大银的老人自费出版了一本叫《咸宁话》的书,系统性地介绍了咸宁市6个县、市、区的1万多条方言的注释及例句、出处。这些自发自觉的行动对保护方言而言,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

  除了民间有积极行动之外,官方也有不少保护方言的规划和行动。在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提出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加强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语言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人说,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对许多传统文化而言,方言是根基,是灵魂。对方言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可能是其一旦消失就不可恢复。或许,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方言的消失是无法阻挡的事实。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动去减缓方言消失的时间,让“留住乡愁”有更好的承载体。

  同时,保护方言及其附加的传统文化,在有良好的保护氛围的基础上,还应凝聚更多共识,让更多人、更多机构参与起来。唯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场景,才不会只留存于诗词中。(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