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超前 面临各种挑战

  廖逊介绍,新组建的海南省政府省直机构共有48个,比原海南行政区的机构少了37个,人员编制减少了200多人。不少机构职能被整合在一起,如设立贸易工业厅和农业厅两个“超级大厅”。在廖逊看来,旧体制下名目繁多的工业、商贸专业局完全可以不设,新体制下的“农林水合一”,也减少了大量扯皮。

  “小政府”改革直接导致了一大批行政机构的转轨,从政府走向社会。比如,有11个局整体转轨成为省属专业公司,比如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水产局、热带作物局(乡镇企业局)、轻工局等。还有8个局级机构,以前一直是政企不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包括物资局、燃化工业局、建材工厂局等。19个局级机构,全都转制成了省属企业单位,变成总公司或集团公司,800多名行政干部走向市场,成为企业职工,一律不定行政级别。

  “不到一线不知道改革的残酷,大批行政机构转轨成企业,许多人毁了仕途,本想着建省之后‘官升一级’,却突然要去学做生意,那些领导已年过半百,还要在期限内自负盈亏。”回忆起当年改革,廖逊很是唏嘘,这么多年也忘不了那些“被改革”的干部。

  改革一年之后,廖逊在1988年对效果做了初步总结,发现1988年全国物价改革受挫,而且“沿海经济大开放战略”开始推出,使得海南不能像当初的深圳一样享受独家开放优势,但即便在这样的年景,海南经济仍然取得了空前发展:工业增长25%,财政收入增长43%,GDP增长12.2%。

  在他看来,海南当年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新体制下才能保证特区优惠政策的实施,才能使内地和外国的资金、人才源源而来。而且改革带来了深刻的观念转变:那些经营得好的转轨公司,不愿意再回到政府,而那些经营得不好的公司,即使想回到政府序列中,也不受欢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变革。

  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也遇到了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

  “第一个解体的超级大厅是贸工厅,成立没半年就一分为二,分成了贸易厅和工业厅。”廖逊回忆,海南基础薄弱,处处需要中央部委支持,可是机构难以应对以一对多的尴尬局面,“于是,申请设立机构、升格机构、扩大编制的要求,就像雪片一样飞来。”廖逊回忆,在缺乏大环境协同的背景下搞改革,海南在不少方面举步维艰。

  不过,海南各项改革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滞。“当时省委书记兼省长阮崇武有两句名言,一是‘先立规矩后办事’,另一个是‘向自己手里的权力开刀’。”廖逊说,从1993到1997年的五年海南推出了改申办企业审批制为直接登记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等66项改革,此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机构和社会改革,使当时全国各地改革都到海南来取经。

  “30年来,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当年的改革。”廖逊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