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养殖渔排的引进,潟湖内更大的变化出现在八十年代。”陵水县新村镇文化站负责人郑家养介绍,因为养殖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渔排迅速占据潟湖水面。目前,新村港有上千家养殖渔排。这些规格大同小异的渔排以塑料桶、泡沫等材料做浮子,绑上木板隔成“田”字形的一个个养殖笼口。笼口里,养殖有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等品种。笼口之间,则是渔民们居住的小木屋。

黄亚领的渔排里养殖的龙虾 王晓斌 摄黄亚领的渔排里养殖的龙虾 王晓斌 摄

  与先祖们终年漂泊水面不同的是,如今居住渔排的疍家人是一种“两栖”的生活状态。新村港拥挤的渔排“城市”里,疍家渔民黄亚领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喝茶。和许多养殖渔民一样,他岸上是楼房、渔排上是木屋。

  如果行情正常,拥有36个笼口的黄亚领年收入轻松超过大多数都市白领。“现在我大部分笼口养的是龙虾。”近年来陵水所在的“大三亚旅游圈”海鲜消费强劲,黄亚领瞄准本地市场,调整自己的养殖策略,“旅游旺季就要来了,希望今年的行情一如既往地好。”

疍家渔民黄亚领在泻湖内投放的渔排有36个笼口 王晓斌 摄疍家渔民黄亚领在泻湖内投放的渔排有36个笼口 王晓斌 摄

  “如今新村港的渔排,和渔船一样,成为陵水疍家文化的主要载体。”郑家养介绍,积年累月,当地产生了疍家渔排的家神崇拜。疍家渔排的家神,是用一块状似墓碑的红木板,板边刻画龙凤,正面写着家里已去世五代人的姓名简历。家神被安放在渔排上的一间木房里,神位前摆放香炉,供奉水果烟茶。“疍家人每天早晚六点钟烧香叩拜家神,表示敬孝家神,愿家神保佑自家渔排四季平安,渔排里养殖的鱼长得又大又快,增产发财。”郑家养说。

今年74岁的郭世荣是疍家调陵水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王晓斌 摄今年74岁的郭世荣是疍家调陵水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王晓斌 摄

  得益于新村港这片港湾,疍家人在陵水形成了别具风情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歌调等疍家文化。郑家养透露,当前该县正在为陵水疍家文化组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