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车坝广泛使用
截流堰水,竹筒天车日夜自动灌田
上世纪20年代初,当美国作家哈利·弗兰克(Harry A.Franck)游历到海南乡村时,看到多不胜数的硕大水车,他在游记中提到:“每座竹坝上都开了个窄口,口子中间的水流得飞快,安装在水车上的竹筒一节节微微倾斜,水就这样被舀上来,引入粗糙的木制水槽中,流进等着灌溉的稻田。”
宋代范仲淹曾作《水车赋》热情洋溢地赞颂:“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今日海南,水转筒车已难觅踪影,近几十年来,兴修的水坝、隆隆作响的水泵,将这一古老的农具送入了历史的陈列馆。
海南地方志中鲜见宋元时期水车的记载,及至明代各地才多见有水车的踪迹。明代记述海南风物的《海槎余录》载有:“以竹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
吴建新介绍,这种水利设施的使用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如儋州大江“沿江两岸皆截流堰水为车灌田”,安定的巡崖溪水,“沿溪乡人塞坝为车”,有的堤坝专门设置水车升水灌田,干脆以车坝名之,如琼山的博冲车坝、迈容车坝即是。
车坝的广泛使用,使地势高亢的丘陵山岗得到灌溉。其中出现较早、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府城外的南桥水道(今美舍河的一段)。南桥水道源自于西湖、龙井(今天海口永兴镇玉龙泉西湖),经宋代时人疏浚河道,由番旦(今攀丹村)流入南渡江。至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番旦村村民在河流两岸筑起水栅,转车引灌溉高田。至成化八年(1472年),南桥村周相等人因为自家田地“为塞车壅水所伤”告到了官府,副使涂棐于是下令“除栅废车”。没有了水的番旦村村民苦于无法灌溉,于是双方争讼不休。
过了近40年,到正德六年(1511年)才有了个结果。郡守王子成叫来双方村民代表,议定:每年十一月二十日开通水道,等到南桥低田禾苗发长至次年月初一日,方许塞车。同时也规定,低田一定要按时布种,如果雨水泛滥,仍然要开闸放水。水流上安置木制的障碍,抬高水位,以冲击水车输水至竹笕(引水的长竹管),运至高处。
各地水车的修建使用,既体现出海南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说明了人们对兴修水利的重视。正德《琼台志》称:“相地之宜,观水泉之会,疏流决壅,障以陂渠,泻以川浍。”正德元年(1506年),海南岛共有小型水利设施7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