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40年,既是国家飞速发展的40年,更是经济特区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40年。

  近期,“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组织专家、记者对我国的七个经济特区进行了调研采访。

  内容摘要:

  更高水平开放需要进一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发展需求。随着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的加快,海南在制度创新、服务业开放、产业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试验和探索。

  创新示范 最大程度打破“限制”

  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加快药品器械的进口审批速度,设置了保税仓,实现医疗药械进口审批“先行先试”。以前需要三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审批的药品,现在只需经过一些简单的审批流程就能在网上购得,以往的“人等药”正在变成“药等人”。

  复兴城以数字经济为发展重点,打造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吸引省内、国内的企业进驻之外,更加注重全流程的审批简化,推动海外企业进驻及国际人才引进,擦亮“筑巢引凤”金字招牌。

  治理改革“放管服”缺一不可

  专家认为,海南简化成本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特区的地位,赋予了城市非常大的法治空间,有些东西不妨交给市场,要有更市场化的政府。从经济发展上说,审批的环节越多,遵从成本就越多,有些东西实际上就要“放”。

  专家认为,“放管服”改革不仅要“放”和“服”,还要“管”,不能单纯地做减法,因为现在有很多新兴业态,对这些新业态的监管可能会产生新的管理事项和管理环节。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角度来讲,对于应该适当增加的一些针对新业态的管理环节,还是要增加,这才是“放管服”最真实的意义。

  以海口市政府服务中心为例,中心设置“12345海口政府服务热线”,并在工作过程中,创造性运用“12345+网格化”服务方式,打造社会服务零距离、社区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的智慧联动平台。

  宜居宜业 城乡发展协同共进

  海口湾畅通工程以“把最好的资源还给老百姓”为建设目标,打造优质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实现还海、还岸、还景于民。有了海口湾的点缀,海口日益成为风景优美、焕发发展活力的宜居城市。

  调研采访团来到了海口的“施茶村”。在这里,主要看三个方面: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施茶村属于火山地质公园的核心区,从这里下去百米以内都是石头,传统农业没办法做。2015年海南省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启动之初,施茶村引回了石斛种植,借助互联网平台,2017年人均收入上升到了14500元,2019年上升到了24000多元。

  新时代新发展,经济特区面临着新的任务,这就意味着海南特区也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要主动承担起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新使命,更要在融入世界、改善营商环境、发展服务贸易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加快建设未来开放型经济“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