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横贯海南岛
中西部的昌化江
像是一曲悠长的歌谣
镶嵌在广袤而浓密的热带雨林中
自五指山北麓的空示岭发源
从一道弯折进另一道弯
河流弯曲着,盘旋着,呜咽着,
溅起星星点点的篝火散落两岸
让史前的海南先民
得以捕鱼捞虾,借匏济水
留下一行行稚嫩却注定永久的脚印
日里夜里
全长232公里的昌化江不歇脚地奔波
奔向西南,折至西北
最终又浩浩荡荡地转向西行
在入海口冲出一个广阔的喇叭口
站在喇叭口回望
会发现任由日月升落,朝代兴替
江畔木棉始终灼灼如火
穿山绕岭奔流入海
鸟瞰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昌化江畔的秀美风光。 张茂 摄
茂密植被蒸腾出水汽,降雨频繁且充沛,让热带雨林从不缺少水的滋润。
水汽冷凝成水珠,一滴又一滴汇聚在沟谷,涓涓细流便迫不及待地一淌一淌叮咚而来。若碰上岩壁陡峭且落差颇大,几股小溪汇集,由山巅倾泻而下时即可跌落成瀑,那是雨林里难得的欢腾景致。
由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口进,循着一条木栈道往前,渐闻水声潺潺,从林子里悠悠荡出来。林色渐深而水声愈近,待看到一帘飞瀑挂山间,便到了昌化江的主要源头。
盛水期的昌化江源头,水雾弥漫、响声震谷,倒还颇有排山倒海之姿。等到枯水期,崖壁上只见涓涓细流,让人不禁心生好奇:如此孱弱的水流,究竟是如何奔涌出海南第二大河的气势?
单靠这一支源流显然不够。从五指山山脉北麓的山岭间发源后,昌化江北流至番响,后又折向西南,循五指山、鹦哥岭间的深谷而行,于毛阳、番阳附近纳入毛阳河、通什河,至乐东县城先后纳入乐中河、大安河和南巴河,然后折向西北,横凿鹦哥岭余脉而过,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河流像是发达的根系,终于将最初的一股细水哺育成澎湃洪流。
出峡谷汇入南绕河,昌化江河床于东方市广坝处骤然下跌约40米。待到“山随平野尽”之时,流淌了百余公里的昌化江终于进入宽广的台地平原,一路浅唱低吟轻泻,奔向无垠的南海。
由细流而小川,由小川而江河,在长达232公里的征程中,昌化江途经高山、峡谷、台地、平原、海滨阶地等不同的地理单元,这也注定每一捧昌化江水凝练着的气质都各不相同。
东方市四更镇旦园村村民河长文俏格在巡逻。 袁琛 摄
水脉滋养沿岸文明
每一条河流都根系着一片土地,尽管绝大多数时候只是静静地流淌于原始热带雨林中,昌化江依旧赋予海南先民以养分,洋洋洒洒地书写下一段段厚重的文化印记。
2006年,考古学家在位于昌江县境内的昌化江支流南阳溪左岸发现燕窝岭旧石器遗址,并从南阳溪第二级阶地的黄色黏土中发掘出一件砍砸器。根据地质地貌和石器的特征,初步确定距今已有2万多年。
这一发现将海南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息:至少在两万年前,昌化江流域已有人类居住。
事实上,燕窝岭并不是海南古人类在昌化江流域的唯一落脚点。
几年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昌化江干流沿岸地区进行系统考古调查,调查显示,迄今为止,海南岛早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几乎全分布于昌化江流域。该所考古专家何国俊认为,这与昌化江流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两岸台地特别是中游河段发育良好,适合古代人群生存繁衍不无关系。
有趣的是,仔细梳理这些遗址的年代后会发现,早、中期遗址均分布于偏中上游地带,而晚期遗址则拓展至中下游甚至入海口一带,且遗址中出现大量贝壳类文物,说明海南先民的渔猎活动正由内陆河流转向更广阔的海洋空间。
有人选择奔向大海,也有人选择继续留下来。留下来,就要适应这里的湿热气候与茂密雨林。从捶木皮为衣、制土陶为器,再到刳木为舟,葫芦为凫,住进形似覆舟的船形茅草屋,生活在昌化江流域的海南先民们就地取材,将石、土、木、竹、草、藤制成工具,滋养出璀璨的黎族传统文化。
昌化江支流南尧河畔的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一排排船形茅草屋依旧保存完好;昌化江中下游的东方市东河镇,黎族“三月三”从这里发源;昌化江源头的黎母山,祭拜黎母的香火长年萦绕……直到今天,要想寻访地道的黎族传统文化,随意到昌化江的任一河段或支流去,都不会失望而归。
昌化江入海口三角洲自然公园,宽敞平坦,沙滩洁净。陈元才 摄
生态治理稳步推进
昌化江上游、中游大部分奔走于海南中西部热带雨林中,两岸良好的水土保持,加之低频的人类活动,让其河流生态系统总体上保持蓬勃生机。
棘手的问题出现在下游。每遇大雨大水冲袭,昌化江上游流沙随江水冲入大海,又经海浪冲袭,土、杂质及细砂粒随海流漂落远方,中粗沙、粗沙受海流、海浪推移,经多年沉积、堆积,在昌化江靠近入海口处形成一条狭长的沙洲,以及若干个小沙洲。
常年淤积于此的大量河砂致使河道堵塞变道,引得一波波采砂者盲目无序采砂,疯狂破坏河床和河堤。
东方市四更镇日新村位于昌化江入海口南岸,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载河砂的十轮卡车都会频繁出现在这座小村庄。据当地村民介绍,河岸边原本是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经过数年的非法采砂,沿岸大片河床沙石裸露,植被也越来越稀疏。
另一个严峻问题在于,河床遭到破坏后,大批流沙会在洪峰来临时涌入水淹地区,致使大量农田被泥沙淹没,不少村庄过半农户被迫举家迁移,曾经繁盛一时的昌化港更是因流沙侵蚀变成废港。
河砂供不应求,百姓却望“沙”兴叹,难题如何破解?海南有关部门及昌化江沿岸市县努力探索疏堵结合之法。
“疏”——组织开展河道采砂规划修编,在符合“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和生态红线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确定可采区;“堵”——多部门联合重拳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建立健全由市县政府主导,水务、公安、国土、交通、公路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管理执法长效机制。
201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决策,决定让海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有限公司对昌化江河道开展疏浚工作,规范化管理昌化江河道采砂工作,同时对昌化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2019年,昌化江下游河口段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结合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渔港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景区打造等内容进行编制规划,进一步科学划分下游流域功能定位和开发利用格局。
“政府努力进行治理,我们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怀抱着对昌化江这一“母亲河”的特殊情感,东方市四更镇旦场园村村民文俏格申请成为当地的一名“村民河长”,一有空便会自发到河边开展巡河和拾捡垃圾工作。
治理措施接二连三,如今,昌化江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沿线群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断增强,让这条与海南中西部人民休戚与共的“母亲河”,正重现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