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文物修复师穿白大褂酷似医生

  故宫文物医院呈狭长状,长长的通道两侧根据文物类型和修复手段排列着一间间文物修复室。玻璃内侧,身着白大褂的文物修复师一言不发,修理着手中的文物。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这个首次向公众开放的神秘空间。

  文物医院整体色调为干净的淡灰色,通道两侧展示着唐三彩骆驼、铜金刚佛母等代表性修复文物,墙上挂着案例展板,介绍修复过程和技术。

  名为文物“医院”,从内到外确实有着“医院”的味道。

  文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全都穿着白大褂,若不是衣服上印着故宫文物医院的标识,与真正的医生几乎难以区分。单霁翔院长也直接以“医生”称呼他们。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的传统文物修复场景,是修复师们穿着自己的衣服,在故宫小院的古建中工作,颇有生活气息。

  而文物医院里则呈现出另一副面貌。窗明几净的工作室内,一排排先进的设备整齐排列,修复师认真专注于眼前的物件,气氛相当肃静。

  昨天,记者获准进入修复室,在修复师身边看其操作。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修复工作不被打扰,公众将无法进入工作室。但为了让公众能清晰看到修复过程,修复师会在窗边的操作台上工作,而文物医院志愿者则会提供专业和有趣的讲解。

  揭秘

  文物医院讲解员如何选拔?

  昨天,单霁翔为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颁发证书,首批文物医院讲解员正式上岗。

  “这是文物医院最贵重的一个仪器,叫作文物专用CT机,可以为长宽1米、高1米多的各类文物做CT。但是屋子门这么小,你们知道CT机是怎么进来的吗?”昨天,正在读水利工程专业博士后的张雪靓开始了第一次讲解。

  “先放仪器再装门。”观众猜测。“不是的,为了放进这个仪器,事先把后面一整面墙都拆掉了。”张雪靓的讲解,让冰冷的机器有了趣味。

  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是从871份简历中筛选出的。故宫4月开始招募文物医院志愿者,应募者以中青年、女性、本硕学历、在职者居多。其后,75名应聘者进入第一轮面试,35人进入第二轮面试。面试既考察应聘者的讲解能力,又考察应变能力,最终25人入选。

  故宫累计注册的志愿者已近3000人次,但故宫文物医院的志愿者很特殊。“他们的工作很具挑战性。”单霁翔说,故宫文物医院的预约观众将会带着问题来,他们对文化遗产怀着极大兴趣才会专门来到文物医院,预计很多还抱着与学习、工作有关的明确目的,志愿者必须能解答他们的专业问题。

  每天都有新的文物进入文物医院,志愿者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讲解内容。“让观众走出文物医院时,对文物修复和文物医生的工作价值有更好地认识,这需要志愿者的工作来实现。”单霁翔说。

  新京报记者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