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等六项决议草案和监察法草案建...[详情]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即将胜利闭幕之际,海南代表团今天下午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全面总结代表团履职和服务保障工作情况。[详情]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酝酿协商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人选。[详情]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社会文明”这一关键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精心设计载体,着力打造品牌,深入开展...[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科院副院长陈彩虹表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影响力在国内首屈一指,是很多农业科研人员向往做研究的...[详情]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琼...[详情]
新华通讯社最新出版的《瞭望》杂志聚焦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五十六个民族代表,海南代表团的符小琴代表...[详情]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继续审议监察法草案。[详情]
在产业发展方面,未来要进一步做足农业文章,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详情]
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在住地举行全体会议,审议监察法草案。[详情]
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不少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都对海南这些年的变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体会,也为海南站在新的...[详情]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分别在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和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详情]
本次海南代表团共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五件议案,内容既涉及国家各领域建设,又聚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反映海南人...[详情]
近日,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就海南如何开展创新驱动展开讨论。[详情]
近日,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用好这片蓝色大海,如何在“蓝色聚宝盆”中寻找到新的经济...[详情]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天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海南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和...[详情]
海南将立足中央对海南的战略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创新,尽快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详情]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详情]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海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详情]
海南代表团团组开放活动6日下午在海南代表团驻地举行。活动时间是四点半,可还不到两点,会场就架满了“长枪短炮”,坐满了...[详情]
在6日举行的海南人大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表示,海南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详情]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航空业近几年也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民航的飞行数量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空域资源趋于饱和...[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市长阿东: 建设1万套人才周转房“引凤”来 海南日报北京3月11日电(特派记者梁振君)“创新是实...[详情]
3月7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详情]
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尽快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或者环保实践课程。[详情]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连日来,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着...[详情]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引用了30多个典型案例,向世界讲述中国法治故事。这其中,“河南郑州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详情]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5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回答全球记者的提问。 全国...[详情]
三个事例折射出的海南改革发展观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郭嘉轩 30年前,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在同一天诞生,改革成为海南的...[详情]
热议海南30年 全国人大代表王书茂: 喜看小渔港变身渔业风情小镇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李磊 “海南30年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作...[详情]
热议海南30年 住琼全国政协委员谢京: 海南的发展越来越有底气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刘操 最近,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发...[详情]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航空业近几年也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民航的飞行数量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空域资源趋于饱和。当前,海南空域资源仍显不足,无法满足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日益增长的航空市场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海航机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廖虹宇提出建议:全面深化海南空域精细化管理,推动海南航权进一步开放,促进海南民航事业发展,助力海南建设“泛南海航空国际枢纽”。 人大代表廖虹宇 当前海南只有一条狭窄的航路,进出海南的大部分航班几乎都会使用这条航路,容易导致航路堵塞。要满足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航空市场需求,廖虹宇代表建议: 一是加强军民航融合、协调发展。民航机场在建设规划时,要按照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提出的“以地面融合推进空中融合、发展军民航全方位融合”的工作思路,提前做好前期相关规划工作;二是促进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空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最大化利用好现有空域资源;三是加快优化海南空域结构。评估海南岛狭窄航路拓宽的可行性,加快推进岛内机场进离场航线分离,开辟新的航路,协调解决当前航路拥堵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深化海南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海南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建议从军民联合运行、改革空域使用管理、建立空域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新构建空域运行的管理体系。五是双边谈判时,优先将海南列入双边航权协定,开放双边第五航权。在双边航权协定谈判中优先将海南作中国天空开放的南门户,考虑将海南作为双边第五航权开放的试点,通过与授权国、缔约国双方对等开放第五航权,同时考虑给予海南实施中途分程权政策倾斜,促进海南天空更加开放,为海南打造“泛南海航空国际枢纽”创造条件。 凤凰机场停机坪 廖虹宇代表说,海航创业于海南,是在海南成长起来的企业,海航的发展离不开海南省政府对海航发展的支持和帮助,海航将努力为海南发展的战略研究提供支持,始终关注海南经济建设发展面临问题,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发挥应有的作用,用创新精神深耕世界市场、用匠心品质助力海南发展,筑造新时代的“海南名片”。(通讯员:陈晨曦)[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市长阿东: 建设1万套人才周转房“引凤”来 海南日报北京3月11日电(特派记者梁振君)“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市长阿东向海南日报记者透露,三亚正规划建设1万套人才周转房,以房子吸引各类人才到三亚创新创业,同时不断完善人才落户、安居、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各类配套政策,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 阿东说,三亚没有经历过工业化发展,直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科技人才相对缺乏,科技创新基础薄弱。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三亚紧紧抓住机遇,着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规划、抓载体、抓服务,力争在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海南特色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抓好三亚深海科技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深海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几年,我国唯一以深海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三亚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首个深海科研基地和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目前深海所科研园区一期工程完成建设,形成了包括深海科学研究部、深海工程技术部和海洋装备与运行管理中心在内的研发体系、管理支撑体系,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深海科研人才。二是抓好南繁育种科技城建设。培育南繁育种国家实验室,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三是布局未来新兴高科技产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海洋产业等产学研更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阿东透露,随着三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人才对三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经济社会发展补齐人才短板,三亚将定期面向国内外发布急需紧缺人才信息,近期将面向国内外引进1000名急需紧缺人才,并对经过认定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经费资助。同时,还将出台《三亚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细则》,为高层次人才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子女入学相关优惠政策。加快三亚国际旅游岛人才创业基地二期建设,落实《三亚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各类人才房的分配、管理和流转工作,就近解决各类重点产业中高端人才、退休名师名医等人才住房问题。 与此同时,三亚大力推进人才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已完成市级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并通过与省级服务网站和数据库实现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定期开展三亚市人才资源统计和“候鸟型”人才资源统计,对人才供需信息实行精细化管理。[详情]
3月7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详情]
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尽快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或者环保实践课程。[详情]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连日来,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着脱贫攻坚这个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详情]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引用了30多个典型案例,向世界讲述中国法治故事。这其中,“河南郑州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和“河北唐山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引发了海南团代表的热议。[详情]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5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回答全球记者的提问。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场 在谈及参与精准扶贫的最大体会时,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要派出一支懂管理、懂技术、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扶贫队伍,必须和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形成强大的合力”许家印还表示,扶贫一定要抓住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这个扶贫的“牛鼻子”。其中产业扶贫方面,恒大要帮助毕节打造我国西南地区的两大基地,一个是中国西南部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一个是中国西南部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在搬迁扶贫方面,恒大在今年年底前将完成18.4万贫困老百姓的移民搬迁。 许家印委员回答记者提问 许家印表示,如果每300家民营企业中有1家帮1个村,就可以实现村村都有企业帮扶,进而形成庞大的社会帮扶力量,为脱贫攻坚做出应有贡献。 许家印还在记者会上表示,民营企业做好企业的经营就是最大的民生,“把企业做大做强,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更多的就业、上缴更多的税收”,相信民营企业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大、更强,为改善民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下为许家印在记者会上的问答实录: 贵州广播电视台:我们都知道,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恒大在贵州帮扶毕节全市10个县区,无偿投入110亿元,同时还派出了2100多人的扶贫团队,要帮100多万人实现脱贫。我也专门查了一组这样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恒大已经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接下来还要帮扶72.46万人脱贫。我想提问许家印委员,在整个的帮扶实践中,您有什么样的体会和经验?谢谢。 许家印:谢谢你对扶贫的关注。 我们通过两年多来的对口帮扶,我的最大体会是:企业参与扶贫,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要派出一支懂管理、懂技术、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扶贫队伍,必须和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做好帮扶工作。 至于帮扶的经验,谈不上,但我认为,扶贫一定要抓住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这个扶贫的“牛鼻子”。 首先,产业扶贫非常重要,尤其是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更为重要。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针对毕节10个县区独特的生态、气候,我们帮助毕节打造中国西南部的两大基地,一个是中国西南部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一个是中国西南部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 蔬菜基地,我们建设15万栋蔬菜大棚、100万亩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及配套的育苗中心。同时,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帮助贫困户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 现在,蔬菜大棚快的40多天就可以收一茬,一年可以收6茬;一个大棚一年收入8千到1万元,就可以帮2个人脱贫。 肉牛养殖,我们建设1000个养牛基地,引进15万头安格斯、西门塔尔种牛,进口200万支冻精,改良100万头当地土牛。现在养一头牛,一年平均可增收4000多元,也就是说,养一头牛就可以帮1个人脱贫。 另外,我们还因地制宜地做了其他产业扶贫项目,比如经果林方面有50万亩油用牡丹基地,中药材方面有50万亩的丹参、天麻基地,以及乡村旅游、农家乐等。 第二是搬迁扶贫。搬迁扶贫也是很重要。毕节市是乌蒙山区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些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贫困老百姓,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房子不遮风不挡雨,从山里走出来要几个小时,孩子上学要跑很远的地方,不搬出来就根本没有办法脱贫。 我们在毕节10个县区内,建设50个新农村、9个移民搬迁社区和1个奢香古镇,共解决4.2万户、18.4万贫困老百姓的移民搬迁,并且给每户都配了蔬菜大棚、肉牛养殖、乡村旅游等两个以上的产业项目,确保他们搬得出,还得稳得住,实现持续脱贫。 50个新农村现在已经建好并搬迁完毕,到今年年底,我们就可以把18.4万贫困老百姓全部移民搬迁完毕。 第三,就业扶贫。就业扶贫是见效最快的。我们组织贫困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8万人就业。已经帮扶了4.3万人在当地产业就地就业和异地就业,人均年收入4.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当然,扶贫不仅仅就是产业、搬迁和就业扶贫,还包括教育扶贫等其他帮扶措施,我们建成了几十所大中小学校,还建成了医院、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等等。 目前,全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8万个左右的贫困村。我们现在有2500多万家民营企业,如果每300家民营企业中有1家帮1个村,就可以实现村村都有企业帮扶,这样就可以形成庞大的社会帮扶力量,就能为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民营企业应有的贡献。 中央电视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改善民生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请问许家印委员,您认为民营企业在改善民生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许家印:我认为,民营企业依法依规、专心专注、兢兢业业地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更多的就业、上缴更多的税收,这就是最大的民生。实际上,民营企业在改善民生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解决就业超过80%,纳税超过50%。 我们国家从1984年成立第一家民营企业开始,到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2500多万家。短短三十多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壮大,比如像阿里、腾讯、华为、苏宁等等。民营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非常好的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我相信,民营企业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大、更强,为改善民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详情]
三个事例折射出的海南改革发展观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郭嘉轩 30年前,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在同一天诞生,改革成为海南的先天基因。连日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海南代表团的审议和团组开放活动中,我省主要领导用几个生动的事例,直观地阐述了新时代海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秉持的发展观,值得我们用心体味,深入理解。 改革需要痛下决心!在海南代表团团组开放活动上,刘赐贵代表和沈晓明代表在回答有关房地产的提问时,不约而同地用到“壮士断腕的决心”这句话。之所以用这句话,是因为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对海南来说“会很痛、会出血、会很难”,不下大的决心不容易做到。 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对财政收入、GDP和投资有暂时的影响,但海南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不能外面想要多少房子我们就建多少。从去年以来,海南陆续出台了八个方面的配套措施,以此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通过对房地产行业实施控量提质,通过大力推进十二个重点产业,海南正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彻底改变“房地产加工厂”的状况,力求实现“居民保障性需求由政府来保障,改善性需求由市场来调节,投资性需求靠制度来限制”。 改革需要创新思维!沈晓明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点赞前不久成功举办的三亚国际音乐节,称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面教材”: 一场为期三天的音乐节,吸引了国内外7万名观众前来“打卡”,拉动本地消费近5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有效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但主办方却没要政府一分钱一寸地,完全是“无中生有、有中出新”,通过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获得市场认可。 [详情]
热议海南30年 全国人大代表王书茂: 喜看小渔港变身渔业风情小镇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李磊 “海南30年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作为海南传统渔港的潭门,变化也是显而易见。”全国人大代表、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纪检委员王书茂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潭门这个海南传统渔业小镇的变化,正是海南30年巨变的缩影。 在海南代表团会议的讨论发言中,王书茂数次提到了他的家乡潭门镇的变化:“我从事渔业生产30多年了,亲眼目睹了潭门从小渔港成长为如今的渔业风情小镇,渔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年上一个台阶。 王书茂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渔业生产情景。当时,渔民出海打鱼的渔船大部分是小吨位的木船,船舱狭小,生活、作业环境很差,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导航系统,航行过程中,渔民们还要冒着被海风吹到海里的危险,爬到渔船的桅杆上观望。 [详情]
热议海南30年 住琼全国政协委员谢京: 海南的发展越来越有底气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刘操 最近,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谢京一位久居国外的同学回到海口,很是惊讶于海口的变化。这位同学告诉谢京:“海南变得让人有点认不出来了!” 1989年,谢京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海南工作。在她看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年一个新面貌,越变越美,越变越好。 “我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去学校要出岛,必须从海口坐船到海安,总是要在路上花费很长时间。”谢京说,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30年来海南的大型骨干基础设施基本成型。以交通为例,环岛高铁全线贯通,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构建,海南的机场建设快速发展,进出岛更方便,岛内通行也更便捷。 谢京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她告诉记者,建省前的海南,除了粗放的农业、渔业,没有形成其他产业概念,很多物资需要从岛外运来。“现在则不同了,省里重点推进的十二个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让海南越来越有底气。”谢京说。 [详情]
两会观察 用最严举措守好海南生态 海南日报观察员张成林 近日,在海南代表团团组开放活动上,72家境内外媒体、122位中外记者到会采访。而在7家媒体的现场采访中,竟有两家专门关注海南的生态环境。海南生态环境受关注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说明,一方面,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步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优质的生态环境,显然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张靓丽名片,饱含着各方的美好期待。 为顺应民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呼吁,“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并作出郑重承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为此,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指出要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明确了污染防治的具体举措,以及污染防控的具体指标,为抓好今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向和路径。 再看看我们所处的形势,刘赐贵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确实,正如与会代表所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四个“前所未有”的特点——政策措施出台频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纪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面对新目标、新形势,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海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各方期待,成为两会期间海南团代表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面对各方的关注和期待,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要紧跟发展大势,直面自身问题,切实用最严举措,守护好一流的生态环境,谱写好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 事实上,当前,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首先,海南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全国一流。空气质量长期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62.1%、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百岁老人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正如王毅部长在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上所说,来到海南岛,身体会更好;结交海南岛,未来会更好!试想,入境游客何以达到百万人次,“候鸟”人群何以每年超过百万?产生磁铁效应的,正是海南得天独厚、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宝贵的资本。 [详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两位来自基层的代表都将关注点放在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上,无论是代表团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准备提交给大会的建议,都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就连这次会议休息间隙的谈话也不例外。[详情]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以王路委员为第一提案人的住琼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加快海南水网建设,为美好新海南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详情]
在代表答记者问环节,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等成为热点话题,折射出社会各界对海南生态环境的关切与期待。[详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天然橡胶产业”成为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委员们纷纷以提案等形式建言献策,呼吁支持国家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详情]
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建议,保护黎族医生行医的积极性,发展黎族医药,抢救挖掘宝贵的黎族医药遗产。[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