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迎来第一缕晨曦,中国人寿的司旗在雪山之巅猎猎飘扬。这家扎根西藏18年的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以一场跨越千里的服务“突围战”,在行业网点优化浪潮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寿险业正经历着分支机构“瘦身提效”的调整期,中国人寿看到的不是“成本账”,而是“民生账”——西藏人身险保障的“洼地”,恰恰是需要寿险“头雁”“补位”的责任高地。更进一步而言,也正是源于这些年来科技赋能带来的运营服务效率提升,让保险服务突破物理上的空间限制,“瘦身潮”作为网点减少所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是机构布局的持续优化。
7月17日,中国人寿阿里分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分公司”)将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正式开业。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神秘之地,即将迎来首个地市级寿险服务网点。阿里分公司的成立,不仅填补了西藏人身险服务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更揭开了一场关于保险服务本质的深刻变革——在行业力推优化费差、收缩成本之时,中国人寿选择用脚步丈量民生的温度,用科技拓展服务的边界,在“生命禁区”种下保险服务的种子。
作为扎根西藏18年的寿险“头雁”,中国人寿此前已在拉萨、日喀则等5个地市设立分支机构,累计为西藏群众提供超860亿元风险保障。此次阿里分公司的落地,不仅是物理网点的延伸,更标志着“国寿好服务”体系从“广覆盖”向“深服务”的战略跃升——它将以“高原特色保险服务样板”为支点,重点破解当地农牧民“看病贵、风险抵御能力弱”等民生痛点。
雪域突围
在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点亮保障之光
阿里分公司的设立,是中国人寿响应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在寿险业掀起“瘦身提效”风暴的当下,中国人寿正在上演一出“逆行者”的壮举。与寿险机构纷纷优化网点布局、撤并低效网点并行的是,中国人寿深入践行“头雁”责任,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阿里地区。
向最需要保障的地方进发,这是逆行者的抉择。而这一决策背后,是中国人寿对“风险保障最薄弱处即服务发力点”的深刻洞察。
曾经,因雪山阻隔、地广人稀,阿里地区被称为金融服务的“雪域盲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西藏保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而阿里地区更是“洼地中的低谷”。阿里分公司的成立,将直接带动当地人均风险保障有效提升。
“哪里有百姓,哪里就有国寿保障”——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行动指南。阿里分公司通过“保险+党建”模式与“高原人才计划”,既为农牧民、边境建设者织密保障网,又联动那曲现有机构形成“雪域保险服务共同体”。以前,阿里的农牧民兄弟姐妹买保险需要坐两天卡车去拉萨;以后,他们在“家门口”就能面对面咨询,出险还能获得上门理赔,真正让保险的温度浸染这片雪域高原。
为了确保服务既能对接总部专业标准,又能扎根高原民生,中国人寿西藏自治区分公司还特别组建“高原帮扶专班”,选派业务骨干驻点阿里,形成“双轨培训+驻点帮扶”的复合赋能体系,确保服务“接地气、通民心”。调研发现,阿里农牧民对保险的认知仍停留在基础层面,西藏分公司表示,未来将通过“马背宣讲队”“帐篷保险课”等形式,用民族语言讲透保险保障的功能,让国寿服务真正融入高原百姓的日常生活。
深入践行“头雁”担当,秉持长期主义织密服务网络,中国人寿以“补空白、强基础、惠民生”的长远眼光布局。作为行业“头雁”,中国人寿始终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前行步伐,这些年来面对老龄化社会客户需求的蝶变,更在商业保险年金、健康险等领域持续发力,以多元化产品供给为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提供了坚实的产品、服务和保障体系支撑。
“在最需要保障的地方扎根,才能触摸到保险的温度。”在西藏的寿险服务版图上星罗棋布着中国人寿的服务点,这些坐标不仅标注着物理网点的延伸,更记录着寿险“头雁”对“保险姓保”本源的坚守。中国人寿以“向难而行”的定力,点亮阿里分公司的坐标,在祖国最需要保险保障的地方扎下根脉,用物理覆盖的“全”筑牢民生保障的“实”。
科技赋能
让高原客户享受“北上广深”同频服务
如果说物理网点是服务的“腿脚”,那么科技就是“神经中枢”。物理网点的延伸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服务质量的“高不高”则需要金融科技来破题——中国人寿以科技驱动的服务效能革命,让高原服务与全国同频同步。
在中国人寿的智能服务大厅,客户只需扫码即可完成理赔申报,整个过程不足10分钟。曾经需要准备厚厚一叠材料、翻山越岭数日才能办结的业务,如今指尖轻点即可一键上传——这正是国寿“数字适藏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寿险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让高原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保单查询、理赔申请;二维码支付、数字化工具的推广,更让“数字适老化”“数字适藏化”改造落地生根。
智能核保能够通过AI算法精准识别高原特殊风险,定制专属保障方案;AI理赔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理赔数据实时共享,最快可至秒级赔付;空中客服可实现藏汉双语服务7×24小时在线,打破语言与距离壁垒……从智能核保到AI理赔,从“空中客服”到区块链数据共享,中国人寿用科技实力诠释了“服务无差别”的承诺。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数字化经营能力稳步攀升,大数据应用覆盖率同比提升40%,人工智能日均处理业务量突破百万单。金融科技的赋能不仅打破了地理隔阂,更实现了“服务同频”的创新。虽然地处世界屋脊,但在中国人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建设“睿运营”模式的背景下,阿里分公司与全国其他分支机构共享同一个“智慧大脑”,为中国人寿“科技平权”写下又一个生动注脚。
以上基于“智能服务强”的种种,只是“国寿好服务”八大服务坐标的一个维度。作为服务5亿客户的保险巨头,中国人寿提炼出“服务渠道广、线上服务全、智能服务强、服务体验好、增值服务亮、理赔服务优、适老服务暖、消保工作实”——汇聚八项高质量服务的“DNA图谱”。基于久久为功的体系化建设能力和科技融合能力,依托人才管理、运营管理、数智驱动所带来的整体优势,中国人寿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寿好服务”品牌。
在“保契”作为行业观察者的视角看来,数字化和智能服务正在推动寿险经营从“人海战术”向“精准运营”跃迁。在金融科技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成为提高客户服务体验的重要条件。保险公司也在探索从传统服务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模式。科技赋能带来的运营服务效率的提升,也让服务进一步突破物理上的空间限制——正如这两年寿险业所表现出来的“瘦身潮”,网点减少的实质是服务布局的优化。
如中国人寿在雪域高原,可应用数字化工具快速响应高原急救需求,以智能客服24小时在线解答疑问,让“简捷、精准、精细”的运营体系来保障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中国人寿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是数智化与人性化的交融,有助于拓展保险公司服务边界,网点或增或减之间,基于金融科技所形成的服务效率提升和服务体验优化始终如一,也正是“国寿好服务”区别于传统服务的鲜明标识。
生态共生
从“被动赔付”到“主动赋能”的价值跃迁
科技让服务突破了地理限制,“保险+”生态战略则让服务超越了功能边界——从单一赔付到全周期守护,中国人寿正用生态思维重构高原服务的内涵。而阿里分公司的成立,正是在这海拔4500米的试验田里,播种下保险服务范式革命的种子。
从“保险+养老”的“安心模式”到“保险+健康”的服务网络,中国人寿正将单一的风险补偿转化为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保险+养老”领域,中国人寿以“让子女放心、让老人安心”为理念,布局CCRC养老社区、城心公寓、康养旅居三大产品线,已在15个城市落地18个养老项目。在西藏,企业年金管理规模超30亿元,服务客户数居西藏首位;个人养老金业务实现西藏首单,规模与客户数稳居行业前列,为自治区老人打造“快乐老家”。
在“保险+健康”领域,中国人寿围绕客户健康需求,持续丰富健康服务项目。如健全规范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研发推广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融合产品,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公司部分中高端医疗保险条款,在超百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项目中落地等。在西藏,还特别针对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健康痛点,构筑起多触点的长者专属服务体系,联合开展医疗援藏公益活动,为西藏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人寿正将保险服务与西藏绿色发展深度融合。2024年,中国人寿险资入藏资金存量规模达到70.34亿元,为西藏绿色产业提供风险保障8.34亿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23.87亿元,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冈仁波齐转山游客提供专属意外险,为藏西牧民提供高原综合保障险等,推动“保险+旅游+生态+农牧”协同发展。这种“金融+产业”的生态构建,让保险从“被动赔付”转向“主动赋能”。
从渤海之滨到冈底斯山脉,从城市到边疆,中国人寿编织的不仅是一张物理服务网络,更是一张覆盖民生需求、连接产业发展、融合科技与人文的“保障生态网”。当行业在网点优化中寻找平衡时,中国人寿用行动给出答案:真正的高质量服务,始于对“最需要保障的地方”的坚守,成于对“精准需求”的回应,终于对“可持续生态”的构建。
结语
服务无界,责任无疆。从雪域高原的灯塔点亮,到数智化运营的星火燎原,再到生态服务的枝繁叶茂,中国人寿“国寿好服务”体系展现出立体化的战略纵深。销售队伍专业化率提升、新业务负债成本下降、客户满意度创新高——这些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正是服务体系赋予保险业务的强劲动能。
从风险补偿到风险防范,从被动赔付到主动赋能,正是“保险姓保”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诠释。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中国人寿正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书写着寿险“头雁”的时代答卷。当金融服务之光穿透地理与数字的鸿沟,保险的温度正在抵达每个需要守护的角落——这不是终点,而是“国寿好服务”向远方延伸新的起点。
在这里,了解海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海南官方微信(xinlanghainan)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