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有很多团队在海南疟区做抗疟临床试验,屠呦呦的团队也在其中。”海南“523项目”负责临床试验观察、今年78岁的庞学坚老人说,当年海南疟疾发病率高,4种疟疾病种都有,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而治疗疟疾的药物都不太理想。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年8-10月,屠呦呦利用青蒿素在昌江地区对当地外来人口治疗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疟1例,疗效明显,其中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为19小时6分,但短期内有疟原虫复现。

  她和老友 与海南“老蔡”书信交流科研成果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海南,83岁的老专家蔡贤铮高兴极了。

  蔡贤铮曾是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原副所长,也曾是海南“523项目”工作组负责人。他不仅参与了青蒿素的临床用药研究,还曾与屠呦呦长期保持工作的联系。

  直到现在,蔡贤铮依然保存着与屠呦呦之间的交往信件。那是一叠足有十几页的信纸。信件的开头写着“老蔡”。屠呦呦在信件中希望蔡贤铮,帮助她在“琼中、三亚、东方、乐东”等地,完成还原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药的疗效观察。

  蔡贤铮记得,为了抗击疟疾并,当时毛泽东主席指示,从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入手,争取从中医药领域有新的发现和突破。随后,“523项目”开启,科研人员组成多个小分队深入民间,到全国各地去筛选中草药及其验方。而古代医书多次记载对疟疾有疗效的蒿草类植物,也进入了筛选视线。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到海南做临床实验观察。当时,海南算是疟疾发病的重灾区,比较典型。不过,临床试验一开始并不顺利。蔡贤铮将结果反馈回去之后,屠呦呦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最终获得成功。

  “她把这个化学结构改进了,在里面加入了两个氢。”蔡贤铮有些激动,“不过正是这样的改变让青蒿素能够更好地治疗疟疾。药效也大大提高。”

  屠呦呦在信中非常关心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并将她所领导的一些疟疾研究项目交给海南方面合作,而她此后也多次因工作回海南。

  老友称赞 “她在海南的时间不长,但却很关键”

  “她是好样的。她获得诺贝尔奖,对全国的科技工作者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能够推动全国科技事业的进步。”蔡贤铮说。

  1976年,青蒿素提取工艺逐步完善。蔡贤铮在海南也开始尝试提取青蒿素。他曾通过航空油等方式提取到了青蒿素,将之装进胶囊,“一般的病人吃上几粒就好了”。

  直到现在,蔡贤铮都保存着一小瓶青蒿素。这些青蒿素装在一个深褐色的瓶子里,打开来,颜色雪白,看上去有点像味精。蔡贤铮说:“可别小瞧了它,这个可是屠呦呦首先发现,好几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挽救了几百万人的药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