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好奇三千问
其实,蜻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昆虫纲蜻蜓目昆虫的总称。图鉴中介绍,在蜻蜓家族里,大体上分为束翅亚目和差翅亚目,还有一类间翅亚目,是古老的孓遗物种,近缘种和分布地区都很有限。
束翅亚目的种类就是我们俗称的豆娘,亦称作“蟌”。豆娘的身体纤弱细小,头部像个哑铃,两复眼相隔很远,扁扁的靠在两边,前翅和后翅的大小、翅脉都非常近似。在停歇时,豆娘通常会竖起两对翅膀立在植物上,飞起来也是柔柔弱弱的。
差翅亚目的种类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蜻蜓,它们两对翅的大小和翅脉有差异,故称“差翅”。它们体型粗壮,两复眼以不同程度相连或是仅以狭缝分隔,眼睛几乎占满了头部,飞行能力也很强,移动速度极快。在停歇时,蜻蜓都喜欢摊开翅膀立在植物的枝条上。
在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面前,人会变得无端柔软,也会变得万分好奇。譬如,为什么蜻蜓的眼睛那么大?蜻蜓低飞是下雨的“预报”吗?“蜻蜓点水”又有什么讲究呢……
按图索骥,就能找到答案。实际上,蜻蜓和豆娘是陆地上最早的掠食动物之一,它们都是凶猛的肉食性昆虫,其捕猎生涯已经有两亿多年了。它们完全靠视觉来探寻猎物,以至于直到现在其身体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眼睛又大又鼓,复眼约由28000只小眼组成,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这种捕猎策略非常有效,再小的昆虫、再小的动静都逃不过蜻蜓的眼睛。但它们也会被鸟类或其他动物捕食,这是大自然的平等法则,维持着生态链齿轮的转动循环。
许多蜻蜓还是名副其实的“飞行家”,掌握着高超的飞行技巧,飞行最快的蜻蜓可以达到每小时35千米。它们不仅可以高速震动翅膀产生小的空气漩涡使自己处于悬飞状态,还可以在持续飞行体温升高后用身体撞击水面来降温;甚至,有的雄性蜻蟌个体间,会在领地低空“巡航”,为争夺领域、争夺雌虫而在空中大战以“宣示主权”。
一只小小的蜻蜓,带着上亿年来的进化技能,来到和我们同样的时间节点上,独自美丽,繁衍生息。了解了这些“秘密”,下次再遇到它们,会不会有几分刮目相看的感觉?
保护这些小精灵
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山川和草木,有着各自不可取代的尊严。
对海南而言,蜻蜓目昆虫是丰富自然遗产的重要部分,它们是主要的昆虫捕食者,对调节其所处生态系统中水生和陆生昆虫的数量起着重要作用。图鉴介绍,海南的160多种蜻蜓和豆娘中,许多种类对生存环境要求并不严格,这些种类也普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这些蜻蜓由于濒临灭绝的危险较低,所以保育优先程度相对较低。一些海南特有和特别的种类,例如丽拟丝蟌和白尾野蟌,在岛上是极为常见并且广泛分布。
但是海南许多蜻蜓目昆虫的生存状况仍不清楚。海南岛许多地区尚未仔细调查,甚至从未被蜻蜓研究人员考察过。许多海南的蜻蜓种类仅有少数几个地点有分布记录,或者多年没有观察记录,很难确定这些情况究竟是由于这些种类极为稀有,还是因为调查研究和考察人员太少。
近几年来,对蜻蜓的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高地的林区,大多数海南特有和稀有的种类都可以在此环境中找到,而许多重要的栖息环境如沼泽地和海岸湿地仍被忽视,对海南所有蜻蜓的全面评价还需要再作各种生境下的大量调查研究。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至少有1种蜻蜓极为稀有、分布狭窄并受到威胁。
据了解,对蜻蜓和豆娘生存的最大威胁来自人类活动,几乎所有蜻蜓在稚虫生长阶段都需要淡水环境,因此,人们任何影响淡水环境的活动都有可能危害到蜻蜓和豆娘。
以露兜叶山蟌为例,这是海南特有的豆娘,目前只在海南东部海岸附近的露兜树沼泽有一个分布点。海岸的湿地尤其受到人为开发的威胁。由于过往各种人为开发,这种豆娘之前在海南的大部分生境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
海南的蜻蜓和豆娘超过160种,其中有22个蜻蜓目特有种,这些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精灵需要我们关注的目光,与保护大多数动物一样,保护它们唯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其生存环境。(记者 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