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间,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三沙卫视摄制团队包装制作的专题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在央视一套播出。12日,该专题片在央视五个时段再次播出。时值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本片的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片子通过采访老船长、更路簿传承者、海疆研究问题专家、外交研究员等,对更路簿进行了全面生动的解释和诠释,通过密藏“天书”、沧海更路、千年耕海、蔚蓝家园等四个章节将更路簿的故事展现在世人面前。海南日报全文刊登该专题片解说词,以飨读者。
一本本手抄的册子,是风帆时代闯海耕海的指路明经。
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
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着浩渺深邃的南海的丰富信息。
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了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
这本薄薄的册子,叫做更路簿。它不仅是海南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三沙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1密藏“天书”
【配音】
最初,渔民们驾船去西沙、南沙,全凭经验:抬头看星象,低头看海况,再看看海水颜色,以此识别洋流……到了某个陌生的岛礁后,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给这些岛礁命名。没有名字,他们就没法定位这些岛屿,更无法交流各自的经验。除了岛礁的命名,还有哪个岛礁朝哪个方向,走多少航程能到另一个岛礁,等等,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都需要牢记在心。
最初的更路簿是写在一个个闯西沙、闯南沙的船长心里的,他的心里有了这本书,就好像把经过的海域和岛礁刻在了自己的掌纹里。后来,船长老了,他要把这些经验传给他儿子、孙子,祖祖辈辈传下去。于是,第一本更路簿就这样诞生了。
今年66岁的卢家炳船长,永远忘不了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66岁)
我们学会那个(更路簿)、精通了更路簿,就可以当海上的师傅了。
【配音】
更路簿,又称《南海更路经》,是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代代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它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向、距离以及岛礁特征,是海南渔民祖祖辈辈在南海航海实践中传承下来的经验总结。据专家考证,更路簿至迟在明朝初年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盛行于清代末期和民国前期,世代流传至今。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66岁)
最早的更路簿最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这本更路簿估计是我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直到现在,我家谱里传承下来的,(有)六百到七百年左右了。
【配音】
“有了更路簿,出海赛神仙”、“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家有更路簿,能当好船长。”在海南岛东海岸,文昌东郊、铺前、清澜,琼海潭门一带所流传的这些南海航行的谚语,无不凸显出更路簿在老渔民心中的神圣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以前人的实践和经验凝成的更路簿,就是当时的“密藏天书”、“海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