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护“肾”遇阻部门监管重叠现“空白区”

  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海南岛湿地总面积为32万公顷,与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4.11万公顷,减少率为13.14%。其中,珊瑚礁、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湖以及永久性淡水湖等湿地面积出现显著的减少。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它除了作为鸟类栖息地外,还具有保障淡水安全、水陆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净化水体、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减轻侵蚀等多方面价值。

  然而,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其保护工作的进展却十分缓慢。近年,海南省林业部门推行的湿地保护主流化,道路上多有“挡路虎”,社区保护湿地意识薄弱、缺乏湿地保护专项立法、多部门管理湿地权责不清以及湿地保护区职能过载等现象较为突出。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新华网喻涛摄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新华网喻涛摄

  湿地概念模糊人工湿地高强度开发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流动的还是静止的,咸水的还是半淡水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所有水体都叫湿地。”提及究竟什么是湿地这个最初始的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给出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回答。

  社区保护湿地意识至今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社区不仅是指村庄,还包括企业、学校以及周边的利益相关方等。这种意识的薄弱除源自不了解,更多的还是源自大致能领会却不敌眼前切身生计利益所需。

  “在一处湿地进行调查的时候,当地村民问我的第一句是,‘哪些物种能吃,这些水田有什么用?’”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表示,大家现在听到或许会笑,但放在现实中却让人笑不出来。

  由于滨海酒店、房地产、养殖业的开发,滩涂围垦,围网养殖等因素,湿地资源不断被蚕食。不少海岸湿地逐渐被征占为建设用地,人工湿地因经济效益明显而被高强度开发。

  调查报告指出,滨海酒店、房地产以及逐渐兴起的沿海高尔夫,侵占潮间带沙滩和泥质海滩的同时,由于沿海大面积水产动物产卵和索饵场缩水,导致了物种种群和数量的下降。水产养殖、过度捕捞底栖生物和鱼类造成鸟类栖息滩涂和食物资源减少,且养殖带来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湿地的一大主要威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