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坡岭是石灰岩矿山,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这里成为众多水泥厂开山挖石的首选地。70多年的无序开采导致东边山坡被挖成这个样子,暴晒风化,不时还有石灰石滑落,同时山石裸露,灰尘飞扬,附近村民深受其害。

  2015年4月,抱坡岭成为三亚市第一个山修复的试点。山要修,可是怎么修?抱坡岭破坏严重,受损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米,近乎90度的陡坡,垂直高度达到了168米,施工困难,同时,多年的山石裸露和水土流失,自然种树根本无法成活。安全隐患要消除,山还要恢复原来生态,多方论证后,专家认为抱坡岭修复需要投资6000万元左右。破坏了几十年的山,修复起来谁买单?

  就这样几乎全天无休,24小时三班倒,做到了20个台阶,填了30万立方土,种下了20万棵树,山慢慢变绿。

  目前,在三亚市,像抱坡岭一样,已经有8个受损的山体被修复,总投资达到1.1个亿。

  秃山变绿了,河水变清了,生态修复给市民和游客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三亚变美了。但是景观美还不够,要优化城市整体风貌,还需要全方位开展城市修补工程。内涝是很多城市的通病,三亚也曾经出现“逢雨就看海”的场景,怎么办?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一年前还是一片臭鱼塘,也是三亚市内涝最严重的区域。

  这个区域之所以成为内涝点,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要破解内涝,首先要把排洪口拓宽。2015年10月,政府启动违建拆除工作,拆除建在排洪口上的违章建筑。2016年8月,违章建筑被全部拆除,随后政府开始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和改造。

  把水能蓄起来,也能排出去,今年两次台风过境,在降雨量达200毫米情况下,这个“涝点”没有再积水。目前,东岸湿地的排洪沟建设基本完工,已经具备了排洪功能。东岸湿地公园,雨洪来的时候吸水,干旱季节释放,补充地下水和地表水,成为城市防涝的“海绵”。

  不仅仅是东岸湿地公园附近区域,一年来,三亚主城区三分之二的范围开展了海绵化改造,雨季蓄水量增加近百万立方米。与此同时,综合排洪管廊建设改造也在同步进行中,如今,在三亚中心城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三亚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贯彻的理念就是围绕一个“民”字,“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城市的核心是民,是人,城市该怎样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怎样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意味着,城市要从拼规模转向拼内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城市病减少了,城市生态变好了,城市品质提高了,人民在城里才能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