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坐在海南文昌市区最大的广场内,刘阿姨看上去却有些焦虑,尽管她昨晚发到朋友圈的“蓝天白云穿短袖”,已经有40多个老家的朋友点赞了。
每年的10月,刘阿姨从甘肃飞来,次年的4月,再从海口飞回。她背后,是海南近40多万正在践行这种被称作“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因为气候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钟摆式”在原住地和海南之间潇洒来回,令旁人羡慕。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虽然这些“候鸟型”老年人群体数量可观,但由于海南目前个别市县在交通、餐饮、保险、住宿、医药等行业都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随着每年冬季大量“候鸟老人”的集中涌入,在给海南带来经济社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多个方面给海南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价高:30元一斤的韭菜和35元一斤的大葱
和四年前一样,来到海南的第一个礼拜,黄阿姨是忙碌的。“房子一年没住人,光打扫擦洗就一整天。”此外,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物业费的欠费单据已积攒了一厚摞,“我们也不会手机交费,只能跑营业厅,差不多又两天。”她说,“电视最气人,去年走的时候忘了报停,白白交了几百元。”今年春节前,黄阿姨的儿子一家要从上海过来团聚,“又少不了采购年货,置办吃喝的开销。”
黄阿姨住在文昌离市区不远的一个楼盘,因为毗邻海边,这里属于本地人眼里的“富人区”,也是北方“候鸟”一族较集中的社区。
尽管已是第四年来海口过冬,但黄阿姨却从未去过小区附近的酒楼,“海南物价太高了,孩子们来了我们才下馆子,平时我们老两口都是自己做饭。”她告诉记者,刚来海南第一年,就很困惑海南的菜价之贵。“按说这儿四季种菜都可以,菜价却为啥这么贵。”去年春节期间,看着30元一斤的韭菜和35元一斤的大葱,黄阿姨咬咬牙还是各买了二斤,包了顿饺子。
“人老了,喜欢清静,但有时又觉得太萧条了,年轻人肯定待不住,我儿子就不喜欢这里。”黄阿姨给记者算了一下,在文昌买房已经4年,住的时间总共还不到半年。“别看社区挺大,其实就那么多人,要是在这住半个月,就都认识了。”黄阿姨告诉记者,这里的房子大多是有业主的,但常年不住人,每年冬天、春节才会热闹些。
房子空置率高,也使这座城市的各种产业都无法激活,黄阿姨在这里的生活遭遇了各种不方便。
“因为人气不旺,我们所在的城区并没有集贸市场,每天的菜篮子就是大难题,只能乘坐小区的免费班车去几公里外的菜市场,班车上午只有两班。但从11月开始,随着小区人数的增多,班车会忽然很挤,甚至挤不上车。”
同样因为人少,平时出租车也不怎么往这边拉客,出行只能坐黑“摩的”,安全系数不高。在家里习惯了开车的黄阿姨曾想买辆车,但想想一年闲置近十个月,又在海边,担心车子放坏只好作罢。
“这些还好,由于海南异地医保覆盖面有限,我们在这看病就成了负担。”去年,黄阿姨不小心把腰扭伤,花费了近6000元。“那边医疗卡闲着,这边还得出钱。”
“大家都觉得我们每年这样冬来夏走很幸福,可实际上由于文昌目前在交通、餐饮、保险等行业都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不适合长时间在这边生活。”黄阿姨坦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