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人计划生孩子,早晨到水井边取龙水的时候要尽量的早,最好是凌晨鸡叫时分,这样,可以率先挑到又聪明又好看的小孩(很可能是男孩)生出来。
关于端午节还有人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有水井的水,不管昨天是清澈见底还是混浊不清,都会变成淡乳白色,并呈微混状态,等过几天后才恢复原貌,一些老人们说井水变成这样就是因为龙进来搅过了。不过,更多人觉得在那么热的天气里,“洗龙水”其实只是消暑。在儋州一带还有着海浴的说法,传说用端午节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传说这种海浴活动必须在早晨太阳出山之前结束,太阳一照射,海水就会失去效力。
B
河流、大海都是赛龙舟的好场地
除了吃粽子、洗龙水,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海南人的标配。赛龙舟的来历一说是端午时节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一说楚人在屈原投江当日竞相划船去相救,另一说则是人们竞渡龙舟来驱赶鱼群,以防它们食屈原之体,而在海南当地还有着海龙王信爷及祭海神之说。尤其与大陆城市不同,海南沿海地区的赛龙舟可是在大海里进行得十分有趣,如果内地的游客前来游玩还可以尽情体验一番其不同之处。
在万宁一带就有着关于海神的种种传说,而在每一年的端午节,长辈会在观看赛龙舟的同时向孩子讲述这个故事,让节日的文化传统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传闻很久以前,有一巨鳌驮着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时常出现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三仙山上生长着长生不老的芝草,有仙人日夜炼不死丹药。巨鳌行至南海时,突遇风起云涌,恶浪滔天,后打听才知南海龙王因母亲病危而情绪失控,龙颜大怒。后听闻仙山至此,特登门道歉,并求仙药医治母亲。仙人有感于其孝道,故赏仙丹一粒救其母;而此日又恰逢观音出巡,路遇此事便问土地爷问这为何方胜地,土地爷答曰:此地乃是万州府之东山再起之地也。
观音菩萨听了点点头,遂让巨鳌把三仙山放下,顺手点化了巨鳌和龙舟,巨鳌和龙舟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鳌驾石”和“仙舟”,三仙山也就变成了三峰耸立的东山岭。南海龙王为感恩,便派大臣护送一龙泉绕岭萦回,所经之处龙脉如环,仙河似带,护泉大臣完成使命后,化成10米高削立如壁遥叩菩萨的正笏凌霄,守在东山岭通天门西边保护着龙泉。而仙舟、三十六洞、瑶台、泉眼等天然奇景也保留至今。
而关于赛龙舟的历史记载,不仅在《崖州志》内记载明确,在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更是见证了这个节日风俗。
此外,海南能赛龙舟之处,必定水系发达,有舟楫通行。“椰乡”文昌临海傍河,自古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澄迈县金江镇南渡江承办中国龙舟公开赛(澄迈站),更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区队伍都会聚集在此处参赛;侨乡万宁“龙舟小镇”和乐镇,小海周边村民自发举办龙舟比赛等;崖州区境内的宁愿河,自古就是人们竞舟的好去处。
C
“点红泥”、草药浴 多种方法祛“五毒”
有句俗语——“正月善、五月毒”,意思是此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身体需要祛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来说,端午时节人们都喜欢以桃印为门饰来驱邪。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中曾记载:“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
而在海南,每到端午节中午12时前,家家户户都会用艾叶、菖蒲等煮上一锅水给小孩淋浴,保佑身体健康。还有些地方则有端午“点红泥”的习俗,洗完龙水后,老人们掏出一包红黄(也就是雄黄)的粉末或是雄黄酒,用手指挑上一些,或者和了水,抹在孩子们的眉心、肚脐、手掌和脚掌上,剩下的撒在各个墙角,以驱走毒虫。而在端午节前夕,每家每户都会买好艾草、百日红、灯笼草、牙菜、鸡屎藤等,两三枝为一小束挷起来挂在门两边,或几支艾草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此外,至今海南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因此在很多海南人家的门口,常常会看到有面镜子悬挂于前,达到以镜驱邪之目的。
(乔亚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