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浩瀚星空到湛蓝海洋,中国科研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向前,踏出中国印记。日前,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返回三亚。从高校教授到深海勇士,参加此次航行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80后”女副教授苏静,实现了心中的那片深海梦,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圆满完成此次航行任务。

主动求变 女教授变身助理潜航员主动求变 女教授变身助理潜航员

  看着苏静娇小文弱的外表,让人始终无法将她与深海科考联系在一起。苏静是湖南人,2004年毕业后离开湖南来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任教,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等课程。12年的教师生涯,住所、学校成了她生活中的主线,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十二载青春年华,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波澜不惊,平静如斯。”苏静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

  2016年的某一天,苏静生活的轨迹发生了改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牵手”合作,开展共同培养潜航员的项目。“海底世界是不是像纪录片里拍的那么漂亮?”怀揣着对湛蓝海域的向往,苏静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当时非常兴奋!”回忆当初参选的场景,既有激动也有害怕,苏静告诉记者,“还好成功了。”从填报资料,再到面试、体检、笔试……经过层层筛选,她从20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唯一一位培养对象。

  参加深海科考,是她根本没想到过的事情。“深海潜航员需同时具备优秀的身体条件和专业知识。”苏静告诉记者,深海潜航员的选拔条件非常苛刻,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次对学员的生理以及心理也有着较高要求,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心理方面也不能有深海恐惧症、幽闭恐惧症,作业时大脑还要沉着冷静,操作动作要精准。

  与大多数人不同,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走向陌生,苏静没有不安,更多的是期待和向往。从一名大学副教授到助理潜航员,苏静闯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转变,即将为她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

  舱内蜷坐十多个小时 只为心中热爱

  第一次下水时,苏静没有感到害怕,而是莫名的兴奋,对于此次海洋探索之旅,苏静期待不已,她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培训,2017年8月16日,她第一次随船出海,全程参与载人潜水器的运行和维护,历时49天、历经5个试验海区,完成了所有试验内容。2018年3月,苏静第二次出发,跟随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开启科考之旅,在三个月时间内下潜8次,最深到达2807米。

  “太震撼了,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海的壮阔与凶险。”苏静直言海底世界妙不可言,通过窗口和舱内的镜头,可以看到平时见不到的鱼群等海洋生物,同时苏静也坦言,除了波澜壮阔的海底美景,不适应也是时有发生,随着潜水器的下沉,周围的环境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潜水器的负荷变得越来越大,“有时候,一个姿势,要保持十多个小时,摸透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潜水器的状态和性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苏静说,作为一名助理潜航员,她深知自己的任务绝非是参观海底世界,而是要十分谨慎地观察、记录和学习。

  与在岸上的想法截图不同,苏静告诉记者:“真正下潜的时候,便只想着完成相关工作,同时观察主驾驶员操作,‘偷学’驾驶本领。”

  直面海底世界 获取珍贵素材

  “西南印度洋海域复杂,舱外的热液喷口温度达到300多度,虽然目前还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但是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挑战。”苏静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在集训期间,每天早上6时30分集合,工作人员先要在甲板上对潜水器的各项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再用A架将潜水器小心地放到海上,进行水面测试,一切正常后才会启动下潜任务,平均每次下潜水中时长9小时以上。

  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苏静再次参与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期间,通过“深海勇士”号连续的、高频次的下潜,获取了大量的高清视频资料,同时还获取了大量海底高温硫化物、流体、基岩以及生物样品,这些宝贵的样品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也为深入研究现代海底热液流体系统的物质循环、生命演化和适应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样品。

  短暂停留是为了更好的起航,从大学副教授到深海潜航员,这段妙不可言的经历,让苏静的人生轨迹再添新色彩。从点点星光到流光溢彩,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科研人才。苏静告诉记者,回到学校后,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挖掘更多的科研人才。

  据了解,“深海勇士”号计划今年6月再次启航,苏静也将继续出海执行深潜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