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韦执谊带头修筑的岩塘陂(旧沟)仍在发挥灌溉功能。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唐代宰相韦执谊带头修筑的岩塘陂(旧沟)仍在发挥灌溉功能。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海南岛解放前,万宁、崖县(今三亚)和澄迈等地用于灌溉农田的“草木坝”。 何以端 翻拍海南岛解放前,万宁、崖县(今三亚)和澄迈等地用于灌溉农田的“草木坝”。 何以端 翻拍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海南的盛夏时节,不期而遇的暴雨瞬时让道路、田野变为“大海”,缺水一词似乎与这里不沾边。但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留不住水,加上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干湿季明显,因此旱涝灾害成了困扰海南农业的千年难题。

  或是修堤筑坝,或是开渠引流,或是设栅堤水,一千多年来,在海南岛上,人们以辛勤劳动修建了星罗棋布的水利设施,努力追求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朴素愿望。

  宋元:琼岛水利初兴

  宋代南迁移民带来先进水利技术

  水利是农业社会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农业发展与社会稳定。《汉书》中有记载,海南“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可能随着大陆农耕技术的传入,当时海南的灌溉农业有所发展,但正如明代万历《琼州府志》中所说:“史志河渠、水利,其来久矣。琼自唐以前,水利无可考。”

  据海口龙泉镇雅咏村《韦氏族谱》,关于海南水利建设,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至唐代贬琼的宰相韦执谊所修建的岩塘陂,今称“旧沟”,与其后人明代倡修的“新沟”,即亭塘陂,合称“新旧沟”。

  最早见于史志记载的海南水利工程位于何处?《宋史·河渠志》中提到:“开宝八年,知琼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度灵塘,开修渠堰,溉水田三百余顷,居民赖之。”开宝八年(975年)至今已有1044年,这是方志记载中琼岛最早的水利工程。

  沿东线高速驶向海口城区,刚过绕城高速,两侧满眼灌木丛生,水草丰美,不时有白鹭盘旋其间,一幅田园风光跃然眼前。这是深藏在城乡交界处的白水塘湿地,向西不远处就是海口市龙华区薛村。

  万历《琼州府志》中写到:“今大来都响水桥下流至那梅都英吾桥上流,有塘蓄水,即其(度灵塘)故迹。英吴桥门乱石甚多,既不能潴,又不可泄,春耕苦旱,入夏苦潦,岁常不收,其祸烈矣。”

  大来都即今天薛村一带,与府城的距离也符合“州南五里”的描述,今天在琼州大道与凤翔东路的交汇处,依然有着那梅村的古地名。据此可知,度灵塘应该就是今天海口白水塘及其北部一些区域。

  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建新介绍,宋代时南移琼州的人民带来了大陆先进的水利技术。如岩塘陂,建于琼山,溉田数百顷;祥塘,建于澄迈,“数都皆蒙其利”。这些工程已使用了拦蓄、分流、闸桥等堤堰技术,与大陆的没有区别;这些水利工程规模大、效益显著,直到元明时期还起作用。说明宋代琼州的水利事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总体而言,宋元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北部和东部等台地平原地区,且以琼州府辖区数量居多,只有一处水利工程在西北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当时以琼州总领海南地域,琼州在开发次序上优于其他地区;其次,这些地方的农业开发程度高,地势与环境也多利于水利工程的修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