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海风,8月19日下午,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总控部班长赵刚站在码头边,看着又一艘远洋货轮靠港。

  在他身后的洋浦经济开发区神头港腹地,30多座白色油罐临海而立,里面储存的是这家企业发展的核心。

  “以前,一接到通知有货轮靠岸,就知道自己得忙活了。”赵刚笑着说,不仅是忙活,有时候还得“白忙活”。

  作为主营成品油仓储、加工、销售及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拥有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成品油商业库。根据油品来源,庞大的仓储又被分为出口监管仓和保税监管仓。

  “简单来说,进口的成品油进入保税仓,国内的成品油则进入出口仓。”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传美说,由于进口的成品油占比重较大,结果便是保税仓常常不够用,而出口仓却时常闲置,想要仓库使用性质变更,则需要一系列繁杂的手续。

  受此前监管制度的要求,同一标号的成品油,因为来源不同必须分开储存。看似简单的“两仓”变更,则需进行倒罐清罐、审批申请、海关现场验收、油品出入库等过程,前后长达15天时间。“作为直接与国际成品油市场接轨的企业,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孙传美坦言,15天的时间,有时好不容易腾出来的库容用不上,只能再根据市场需求接着往回腾,就成了赵刚口中的“白忙活”。

  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码头,工人进行作业操作。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为了不让企业“白忙活”,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关结合保税仓储的业务特点,自7月开始,在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开展了“保税油品两仓库容整合”政策试点,对保税仓、出口仓内同品种、同品质货物,通过清单核注、进出仓申报和账册管理,实施“两类库容、总量核准,分类调剂、动态使用”的监管新模式,让“保税油品与出口监管油品混存”,开创了国内先河。

  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码头。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此前,我们侧重事前审批,现在则主要在事中监控、事后核查。”洋浦海关监管处处长黄晓华说,海关承担更多的监管工作,帮企业节约经营成本,化解了“同样的油却必须分开放”的尴尬,也间接提升了库容。

  “‘两仓库容整合’落地,节约的不仅是‘两仓’变更所损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更重要是时间。”孙传美说,与国际成品油市场无缝衔接,让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提高了,跟上了市场的节奏,自然也把更多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码头。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据了解,2018年,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进出口成品油总量为600万吨、进出口总额为150亿元。而今年截至7月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490万吨、107亿元。“根据估算,今年的进出口总量将达到750万吨,相较去年提升了25%。”孙传美笑道,得益于改革红利,企业不怕有油买不进来,更不会“白忙活”了。

  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码头。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变实质性分仓管控为台账式的数据化管理,洋浦在探索监管制度创新上,用“快准实好”的工作作风,为企业拓展了经营发展路子,也让企业更愿意把利润和发展空间留在洋浦。

  “自开展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以来,我们能感受到政策在变、干部作风也在变。”吹着习习海风,赵刚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们期待着,有更多新政策、好政策,在洋浦生根发芽。

  名词解释

  两仓库容整合

  将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进行功能叠加,通过“油库功能整合”业务,使指定仓库同时具备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的功能,无需再将成品油进行实质性转仓作业。此外还可将保税油品存放在有出口监管仓功能的油罐内,实现两种油品同时混合存放,节省仓储空间。

  同时将海关监管模式由事前审批改革为事中监控和事后核查,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节约企业的时间。

  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码头。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洋浦成品油保税库。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码头。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洋浦工业园区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