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今年辣椒行情好,从春节开始采摘到现在,销售额已将近180万元,亩产值超出预期!” 3月20日,春分时节,踏在春意盎然的田埂上,看着忙于采摘辣椒的人们,种植基地负责人陈焕武笑容满面。

  陈焕武脚下的田地位于文昌锦山镇罗豆居所辖范围,这里曾受台风“威马逊”影响,因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而撂荒。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基层党建为抓手,积极开展盐碱地治理,引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数千亩撂荒地全部复耕,农民收益节节攀升。

  文昌锦山镇罗豆居农户在采摘辣椒。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政府 | 党建引领综合整治

  说起撂荒地的综合治理,锦山镇镇长林学华打开了话匣子——

  罗豆居盐碱地改良始于“威马逊”台风之后,该项目于2015年7月13日在文昌市发改委立项。据测算,当地需要修复改良的盐碱地共有9300多亩,其中重盐度(土壤含盐量0.5%-1%)的盐渍田5280多亩。

  根据专家指导意见,盐碱地改良主要采取深耕水洗+化学剂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包括深耕、灌水、排干、晒田、撒农用药剂、再次深耕、灌水、排水等过程。“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林学华解释道,为探索最有效的途径,锦山镇同时引进企业,启动了盐碱地改良试种工程,即在改良后的田地中进行农作物试种。

  陈焕武所在的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是这时候进驻罗豆居盐碱地试验田的。“我们试种过很多作物,一开始产量都不太高,但是随着土壤改良成效逐渐显现,农作物的产量逐年提升,现在基本已经恢复到当初良田的水准。”陈焕武说。

  陈焕武表示,在公共水渠管护、租地等环节中,多亏了基层党员、村干部与村民沟通协调,让企业项目顺利推进实施。与此同时,当地党委、政府还积极组织基层党员干部清淤疏浚,保障灌溉水利设施通畅。

  农民 | 土地利用收益高

  皮肤黝黑,腰间别着大号水壶的黄少梅,一看就是田间劳作的好手,采摘辣椒的动作十分麻利。

  “她是附近上僚村的村民,每年都来我们地里务工,一天工钱150元左右,光这一季辣椒的采摘,收益超过一万元了。”陈焕武说。

  在整个辣椒地里,像黄少梅一样忙碌的妇女有数十人之多。陈焕武介绍,这片辣椒地合计500多亩,当下正是采收季节,最多时一天需用工100多人,对于当地村民而言,盘活了这片撂荒地,她们至少多出两份收益:一份是出租土地的租金,一份是务工的工资。

  离辣椒地不远处,有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稻田的主人是罗豆居东阳村村民小组长冯壮,他将田地半年用于耕种水稻,半年用于出租,空闲时间他就去别人耕种的地里帮忙,挣得务工收入。

  “盘活撂荒地,受益的首先是当地农民。”今年65岁的冯壮说,当了一辈子农民,只会在田地里讨生计。当年台风“威马逊”致海水倒灌,翁田、锦山一带大片良田因盐碱化而撂荒实在可惜。所幸,在当地政府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努力下,盐碱地得以改良复耕,务农收成一年比一年有盼头。

  企业 | 借力做大特色产业

  放眼锦山镇罗豆田洋,连片的土地,被田埂和流动的渠水分割成块状,除了种植辣椒、水稻,还有一片种着茭白的田地。

  “截至目前,9300多亩撂荒地已全部复耕。其中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2600多亩特色种植业,成效十分显著。”林学华自豪地介绍。

  林学华口中的“特色种植业”是指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精心培育和种植的紫贝赤稻。这是一种在当地存活了上千年的野生稻谷,在民间曾被百姓视若珍宝。

  为探知这种野生赤稻的营养成分,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用当地赤稻生产的红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富含钾、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元素,以及20多种氨基酸,是天然的药食同源的健康谷物。

  于是,该公司沿用古法种植模式,在改良复耕的撂荒地上种起了野生赤稻。“野生稻谷产量低,但价值却很高,一斤红米售价在80元以上。”陈焕武介绍。

  在农户冯壮看来,引进企业做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规模化种植需要资金投入,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也高,后期还要对接市场找销路,普通农户往往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冯壮说,这也是自己选择只种半年庄稼的原因,剩下的半年可以收土地租金,同时向企业学种植技术。

  “接下来,我们还要结合‘六水共治’要求,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土地综合产出和农民的收入。”林学华表示。

  (本报文城3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