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胡蜂。
生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的植物。
蜥蜴。
■ 刘宁玥
群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鸟兽灵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海南岛中部的热带雨林徐徐展开。
旗舰性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加至36只,新增植物、动物、大型真菌物种数量至少有28种……2021年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国家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这些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不常见的物种数量明显增加了,常见的物种分布范围更广了。”园区护林员、科研人员感受明显。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今年9月20日至23日,“走进国家公园 探访热带雨林”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等片区。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50多栋联排两层民居错落有致。2020年底,位于鹦哥岭腹地的高峰村实施整村生态搬迁。在老高峰村,爬藤包裹着老屋,野草也覆盖了村道。
“没有人居住的村庄,花草鸟兽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海南热带雨林鹦哥岭片区高峰护林站的护林员符进忠感慨说,再过不久,这些老村将会彻底被绿意覆盖。
“建立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核心保护区数千居民开展生态搬迁,结束他们因道路不通畅、物资不流通,只能和雨林‘抢资源’的生活。这是我们修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措施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局长李大江说。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海南将生态保护摆在首位,着力保护生态多样性。出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发展、调查评估、巡护管护等10多项制度、办法和规范。通过打通生态廊道、热带雨林修复、建立严格执法制度、健全监测体系等方式,推动热带雨林生物“户口本”不断更新。
“我们发现这几年监测到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加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加广阔。”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资源管理科科长李佳灵说。
在鹦哥岭片区,苔藓、蕨类、地衣等生态环境的“探测器”给曾经光秃秃的山体织上一层细密的绿网。“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这里将出现越来越多高大乔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生态保护科工作人员刘季指着一株3米高的坡垒告诉记者,作为热带雨林指示性物种,这几年种下的坡垒在次生林中长势极好,这是热带雨林次生林得以修复的凭证之一。
作为“绿色富矿”,海南还针对性地打造了多样化生态产品。海南策划启动“雨林与您”体验活动,引导民众认识雨林、珍惜雨林,以“文”促“旅”,进一步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
9月21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旁,作为“雨林与您”主会场的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正进行地面施工。“再过不久,这里将搭起雨林实景演艺舞台,上演‘雨林与民族’的古老故事,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毛纳村。”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力说。
依靠好生态,捧上金饭碗,当地人愈加重视生态保护。“盗砍盗伐的现象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森林防火意识也深入人心。前阵子有村民发现赤麂受伤,主动联系我们黎母山分局,协助放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黎母山分局护林员韦宝权切实感受到村民的观念转变。
白沙青松乡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核心保护区,青松乡青松村委会苗村毗邻珍贵物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青松乡党委书记曾圣全说:“目前我们正积极申请‘中国海南长臂猿之乡’的认证,围绕海南长臂猿开发系列科普研学活动,与霸王岭分局联合打造海南长臂猿电子监控观测站点,将海南长臂猿文化真正转化成旅游的‘金字招牌’。”
(本报营根9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