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将首次建立水菜花、水蕨、茅膏菜、野生猕猴桃4个国家级原生境保护小区,以加强四种濒危植物在其原生境地域的保护。这一消息着实让环境资源保护者为之振奋。
相关文献中都没有对“原生境保护小区”的准确定义。但综合中国热农院刘永花研究员和北林大李宵宇博士的解释,可对其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即以保护一种或者几种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为主要目标的,面积较小的保护地形式,是在自然条件下保留野生植物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其不致因环境恶化或人为破坏而随自然栖息地的消失而灭绝。
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近日发布消息称,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海南将首次建立水菜花、水蕨、茅膏菜、野生猕猴桃4个国家级原生境保护小区,以加强四种濒危植物在其原生境地域的保护。
“建立原生境保护小区主要有两大意义。”海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王效宁说,一方面能保护植物固有的生态环境、保持完整的遗传多样性,为野生稻等有价值植物未来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一方面则是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和补充,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这是对各地散落的珍稀生物资源的一种比普通保护区更精准的保护方式。”
珍稀资源日益遭受破坏
海南岛物华天宝,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007年,海南大学教授杨小波等人曾调查三亚大茅村的植物资源发现,仅这样一个村就有药用维管植物62科131种,按药用部位可分为根、叶、果、皮、花等13类,按药用功能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16类。
这些宝贵资源正遭受严重威胁。
中国热农院研究员刘永花表示,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森林或植被正受到人为侵害,加上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造成的遗传冲刷,过度采挖造成的资源枯竭,还有自然灾害等原因,植物种质资源丢失严重。
其中,尤为令人担心的是农业野生植物的境况。
“农业野生植物是指所有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野生植物,如野生稻、野生大豆、野生茶树、野生猕猴桃等。”王效宁说,“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为良种选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因资源。”
原来,农业野生植物生长在未经人工驯化的生态环境中,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栽培作物没有的优良基因,如优质、抗逆、抗病虫等,这些基因可通过常规育种或基因工程转育到栽培品种中,从而提高后者的产量和品质,是实现农业生产良种化,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然而,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往往生长在人口稠密的农业区附近,生境破碎化较普遍,土地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较严重。但其面积往往较小,达不到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只有建原生境保护小区才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据刘永花统计,海南省的农家小作物如狗尾粟、红小豆、木豆等已在一些地区灭绝。常见树种如陆均松、野荔枝、鸡毛松、蝴蝶树、油桐、细子龙、青皮、海南石梓、海南紫荆木、山椤、降香黄檀等数量已大大减少;海南油杉、囊瓣木、乌檀、雅加松、见血封喉、光观木等已为数不多;一些价值较高的中草药,如巴戟天、土沉香、古山龙、七叶一枝花、海南地不容等已很稀少。
“海南要逐步建立涵盖多种类的足够数量的原生境保护小区,才能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杨小波说。
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库
杨小波介绍,原生境保护小区是林业系统的概念,类似于农业系统的原生境保护点。而后者在海南已开始了尝试,在儋州、琼海、万宁、文昌、保亭、陵水设立了6个农业部批准的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
然而,迄今海南省能享受到这一“待遇”的仅有战略价值最重要的野生稻,其他绝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植物依然无助地面临着来自人类社会的种种侵害。知名度很高的野生胡椒便是其一。
“海南胡椒产业有60多年历史,在品种方面却一成不变。”中坤农场负责人陈奕雄对此忧心如焚。他认为,科研工作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致海南省胡椒种植不但成本高、产量低,且抗病害能力差,胡椒瘟病、细菌性叶斑病、花叶病等病害经常发生,这是海南胡椒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的又一大因素。
与此同时,具有为海南胡椒突围解困提供“密码”可能的野生胡椒资源,却在日趋减少。
据中国热农院香料所郑维全研究员介绍,海南省野生胡椒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地都有,包括蒟类、蒌叶类、毛胡椒类等,应该尽快建立野生胡椒的原生境保护小区。
对于设立保护小区后的野生胡椒保护价值,专家们都很乐观。
“目前已发现有些野生胡椒种质具有较强抗逆性。”郑维全说,如有的种质抗胡椒瘟病能力强、有的抗细菌性叶斑病能力强,有的具一定抗风能力,有些种质农艺性状优良,如花穗长、稔实高、冠幅大、枝序柔韧等。“可通过生物技术进一步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培育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像野生稻的应用一样。”
为保证作物野生近缘植物遗传资源不在自然环境中消失,2001年起,农业部开始进行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确立了围栏、围墙、天然屏障、植物篱笆等几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方式。仅“十一五”期间,我国就建立了野生稻、中华水韭、野生莲等126个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对珍稀植物的原生境保护将进入一个爆发阶段。有消息称,在此期间,我国农业部门将建1000个原生境保护点。
自然保护小区的升级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生境保护小区是自然保护小区的升级版。
据北林大李宵宇博士介绍,我国建自然保护小区始于1992年。当年,中科院院士李庆逵、侯光炯、朱祖祥等人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指出目前自然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活动频繁、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低山丘陵地区。在这类地区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不现实,但如果分散建立一些面积几公顷到几十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则可行,并提出了建立微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当年7月,始建全国首个自然保护小区,截止到2008年末,全国实有4.83万个。
然而,目前我国保护小区的建设与管理尚无全国统一标准,单个保护小区的具体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由周边社区居民“自筹、自建、自管”,保护水平参差不齐。
“要保护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植物,还是要建立有一定管理秩序的原生境保护小区。”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负责人认为,原生境保护小区是对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大完善。
李宵宇曾对我国保护区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说,我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但县级以下缺乏有正常管理秩序的保护区域。这就导致一些重要植物缺乏必要的保护区保护。
他透露,如今还有56种国家重点保护I级和II级的植物未在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其中包括海南梧桐、海南椴等12个种类。但其余的44种未在任何级别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其中有一些种群数量极小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建立足够数量的原生境保护小区能够精确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王效宁说,现在基本达成一致的看法是,大的保护区仍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力量,但原生境保护小区则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而且部分原生境保护小区还能作为未来筹建自然保护区的储备库,在适当时机,通过规划建设一些生态连接廊道,将毗邻的数个保护小区进行合并,建成一个完整的自然保护区。(记者 单憬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