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瞩经常上门为村民看病。王成瞩经常上门为村民看病。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有这么一位黎族乡村医生王成瞩,他今年62岁了,在44年的风雨行医路中,他背坏了8个药箱,免费为乡亲们看病送药,亲手接生58个孩子,每年接诊上万人次……他像是山村里流动的“120”,当地群众称赞他为“最美乡村医生”。今年1月底,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坚守:44年里行医背坏8个药箱

  中兴村是一个边远山村,总人口1700多人,那里离上安乡有12公里,距县城近50公里。在这样偏远、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差、收入低微的情况下,是什么一种力量让王成瞩一生坚守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

  2月17日上午,记者从琼中县城营根镇出发去上安乡中兴村寻访王成瞩。轿车沿着盘山公路,弯道一个接着一个,颠簸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这间2年前才建成的小平房就是王成瞩的卫生室。而之前没有卫生室时,王成瞩只能背着药箱到村民的家中看病,最远要走12公里。他早上6时背着药箱出门,晚上6时多回家,每天一趟,从不间断,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子。

  记者到来时,王成瞩正穿着白大褂,戴着一副老花镜,在一间小平顶房里给黎族村民李大妈看病:“你这是扁桃体发炎太厉害而引起的,我给你打点滴就没事了。”

  “王医生看病很便宜,有的村民干工受伤,做个小手术只收几十元;有的村民感冒发烧,买个药也只需几毛钱;如果是家里困难的,王医生还不收医药费。”46岁的村民王必雄感激地说。

  记者看到,药柜上有一个红色药箱。记者试着掂了掂,沉甸甸的。药柜上还摆放着几个破旧的药箱,或是背带断裂,或是磨损太大,都已无法使用。“这些箱子结实得很!就是经常背,风里来雨里去,都背坏8个啦。这个红色药箱是我的第9个药箱。”王成瞩说。如今,62岁的他依然背着他的第9个药箱,上门给那些不方便去卫生室的急重病人、老弱残疾看病。记者看到,这第9个药箱上面的红十字也被磨掉了。而村民们不知道的是,除了药箱,王成瞻身上常背的还有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采草药的竹篓。行医至今,王成瞩走遍了中兴村大大小小的9个自然村、12个生产队,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多远,他都要尽快赶到。那些在崎岖山路上赶路的艰辛和汗水,都深深地印在了那一个个废旧的药箱上。

  提起王成瞩,在1000多人的中兴村委会,无论男女老少,无人不认识他。王成瞩是一名党员,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事村医至今。1970年中兴村有疟疾流行,很多村民都病了,影响干农活。当时王成瞩的爸爸叹了一声:“要是有一位医生来给群众治病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刚初中毕业,有着一颗善良之心的王成瞩,一直想做点啥,在爸爸这么无意的一声叹息声中,激发了他学医的热情。学习3年回来后,王成瞩踏上了村医的行业,一干就是44个年头。

  无私:大年初一也上门救治病人

  谈起行医的历程,王成瞩记忆犹新。3年前的一天凌晨1时,什那线村一名6岁男孩突然发高烧,接到电话后,王成瞩背着药箱,冒着大雨,赶去给孩子打针。直到凌晨4时,孩子烧退了他才放心回家。夜晚山里很凉,雾水又浓重,淋一身湿的王成瞩有些冷,可一想到孩子退烧了,心里十分安慰。

  几年前,什况村王启飞的爱人生产第一胎,时值下午2点,太阳火辣辣的,正在用牛耕田的王成瞩看到王启飞急匆匆地赶来,说自己的妻子快分娩了。王成瞩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农活,收拾好药箱药具,加快步伐,沿着3公里的山路赶往什况村,成功为产妇接生。

  前年春节,正当王成瞩全家吃着团圆饭时,什况村的王呈摔倒骨折。得知消息后,王成瞩放下碗筷,顾不上大年初一一家人的团圆,唤上儿子,背起药箱,父子俩赶往王呈家。因为王呈骨折得很严重,身边又没有手术器具,王成瞩父子俩简单地用胶布和绷带包扎、固定好伤者受伤的部位,直到120救护车的到来。

  从远到近,王成瞩慢慢回忆,一个一个的故事,一次一次的成功医治,王成瞩都是那么清晰地记着。“7年了,王医生再忙也会每周过来看我们一次。”万赞二村80多岁的王明臣老两口感激地拉着王成瞩的手,嘴里念叨着他的好。王明臣患高血压多年,经常反复发作;王明臣的老伴脚踝因伤溃烂,久未愈合,行动不便。王成瞩心中惦记着两位老人,常常主动上门诊治。

  “王伯伯!”路过村卫生室的孩子们都会冲着王成瞩打上一声招呼,显得格外亲。“咱们村里,上到三十几岁,下到几岁的孩子,不少是王医生接生的。”前来就诊的84岁阿公王忠强一语道破天机,“我们村里以前没有接生婆,妇女们生产都是家人帮忙接生,非常危险,多亏有了王医生。”

  从1976年到2012年,王成瞩亲手迎接过58个生命来到人世,不少家庭父子两代人都是经他之手降生。“现在都去正规医院分娩,更加安全。”不再担当“接生公”角色的王成瞩又为自己找到另一份职务———接种疫苗通知员。翻开摆放在桌上的9本村民通讯录,可以找到中兴村9个自然村每一户村民的联系方式。王成瞩望着门外嬉戏的孩子们,笑一笑说:“通知村民按时带着孩子去打预防针,这也是我份内的事。”

  善良:从未向赊账的困难患者追债

  “我已经记不住为村民们看病多少次了。”王成瞩淡淡地说。记者采访中发现王成瞩在行医过程中有一个小秘密。翻开他厚厚破旧的笔记本,记者发现因没钱看病而赊账的村民有不少。笔记本写着:什况村的王海忠,感冒打针200元,万藏一队王亚龙打针300元……记者算了算,共有3000多元的赊账了。“村民的生活过得拮据,看病赊账是常有的事。”王成瞩笑着说:“我是每年都清的,其实要真正算起来还不止这些,有些账没有记录下来,因为不少赊账的病人已经不在了。”

  “这些都是生活比较困难的村民或是单身残疾的,比如家庭人口多、小孩上学负担重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病人治病要紧,钱不是大事,只要病人感到身体舒服了,我就感到高兴。”王成瞩说。

  王成瞩不仅是一位好村医,还是一个勤劳致富的好村民。他说村民常赊帐,他也因经济拮据而难以进药物,一想到没有药物,就无法为病患者看病,心里很着急。但他不是去向患者追债,而是大力发展产业,种橡胶、养牛等。“我家不是最富有的,但也不至于穷到揭不开锅,每当有困难的病人到来,自己就是掏腰包也要为病人医治,从不向病人追债。”王成瞩说:“大家都是一村人,作为医生就是要把治好病人放在第一位,其它的都不是很重要。”

  王成瞩视乡亲们如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村民来看病,他都会把对方的手机号码记下来,过两天后打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是否好转。这一点让患者格外感动。王成瞩的细心、体贴以及善良行为,在当地黎族群众中有口皆碑。“钱不是万能的,只要能医治好村民的病,我就开心了。”王成瞩笑着说。

  心愿:

  希望能为卫生室修建卫生间,方便患者如厕

  干了一辈子的村医,如今王成瞻家仍是家徒四壁,一家6口挤在农场的4间宿舍里,一台旧电视机是家里唯一一个值钱的电器。“丈夫为村民们看病,除了收点药费,不收其他任何费用,除了政府每月400元的补贴,再无其他收入。”王成瞻的老伴说。

  王成瞩与原配妻子育有一个女儿,女儿3岁时,妻子不幸去世,他一个人耕田放牛,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后来经别人介绍,王成瞩与现任妻子相识并结为夫妻,夫妻俩相敬如宾,他把妻子带来的未成年的儿子王亦视如己出。

  在女儿还小的时候,王成瞩就一直担心以后自己老了,女儿长大嫁人了,谁来接替他继续为村民看病。有了养子王亦,王成瞩终于舒下心来,他希望王亦长大后能像他一样当个村医,能一辈子为村民服务。因为以前药品不足,再加上少数民族的习惯,王成瞻经常背着竹篓上山采草药。王成瞩经常带王亦上山采药。每次采草药,父子俩都要翻山越岭,甚至还要到悬崖边、山沟里采摘一些稀有草药。可是这么辛苦采出来的草药,王成瞻却从没拿去卖钱,所有的药,他都会洗好、晒干,给村民们免费服用。

  王成瞩给村民看病时,也让王亦坐在身旁学习。王亦自小耳濡目染父亲为民行医,不知不觉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村医的不容易,更知道村医是不可或缺的。中招报考时,他毅然选择了海南省卫生学校。现年26岁的王亦眉清目秀,本可以像同龄人一样到大城市去闯荡,去过把瘾,可王亦没有,2009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每月只拿到政府补贴420元的村医这一职业。他和父亲一起背起药箱、背起竹篓,用脚步丈量大山,用爱心和奉献铸就乡亲们健康的保障。“从没有后悔过。”王亦说出了要实现爸爸心愿的决心,他笑得一脸明朗。前年11月,王奕和五指山市一个善良的黎族姑娘结婚,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7个多月大了。“当村医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很清贫,但妻子十分支持我。”王奕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