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一分钟不到的玻璃体注射,却需要眼疾患者在医院住院辗转3-5天才能完成,无论对患者家庭还是医疗资源都是一种浪费。日间手术不仅节约了患者的时间,节约了原本就很紧迫的医疗资源,手术效率提升后患者的依从性也大幅提升了,这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瞿佳教授表示。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瞿佳教授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瞿佳教授

  7月15日,在“2021年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期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眼科学分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眼科日间手术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在眼科日间手术的设施建设、组织管理模式、手术执行的具体实施、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规范和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眼科日间手术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眼科日间手术的健康发展。

《中国眼科日间手术管理专家共识》发布仪式《中国眼科日间手术管理专家共识》发布仪式

  缓解就诊难题 日间手术应运而生

  日间手术是在日间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内、麻醉状态下完成的手术(含介入治疗),指按照诊疗计划患者在1 日(24 小时)内入、出院完成手术或介入治疗(不包括门诊手术或门诊介入治疗)。通常情况下,即便特殊病例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也不超过48 小时。 

  “对于眼科病人和家庭来说,推进日间手术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需要长期、定期进行眼底抗VEGF治疗的患者,过去很多因为动辄需要住院一周,不能按时定期的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日间手术使治疗的便捷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也随之提升,更多患者因为治疗方式的创新重返光明,这是我们医疗工作者乐见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教授在会议现场表示。

  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同时,把推进日间手术模式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此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

  事实上,在近几年我国医疗临床的多个领域,日间手术作为一种能有效提升运转效率的创新医疗形式已被广泛尝试,但由于各地的政策差异及临床现状不同,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日间手术对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医院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建立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顺利执行,因此,出台一套高标准、可落地的共识方案迫在眉睫。

  时间背后的质量角逐

  新版的《中国眼科日间手术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在团队建设、准入制度、运行模式、运行流程及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方面设置了标准及建议,使得日间手术模式与眼科手术形成了契合。

  在细节设置上,为了节约患者术前检查的时间,《共识》建议各医疗机构的日间手术中心尽可能将眼科所有的检查流程都放在一起,患者所有的检查都能在一个科室里做完,患者无需在医院来回奔波。人工智能在提升日间手术的效率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有些医院,患者检查后可在诊室、手机、门诊大厅自助终端预约手术,免去排队等待的烦恼。

与会嘉宾与会嘉宾

  “日间手术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住院;二是仍照住院的要求来管理病人。它缩短了在院时间,这背后是医务人员对质量的角逐。目前我国日间手术的开展完全按照住院手术的医疗标准,因此即便住院时间缩短,也能保证手术安全。”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眼科专科医院院长叶剑教授表示。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孙晓东教授介绍,在推行日间手术后,眼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有望缩短80%以上,不仅减轻了家人的陪护负担,住院费用也大大减少。“一般患者在一天之内就可完成整个手术治疗,既减少医院住院的压力,也减少患者的花费,节约国家医保支出。”孙晓东说。

  “日间手术是公立医院改革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是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新的切入点,应该在全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快速复制。新的‘日间手术’共识发布将进一步提升眼科日间手术的规范性、高效性,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疗机构,充分开展眼科日间手术都是实现医患共赢的必经之路。”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主任孙兴怀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