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正进入井喷期。数据显示,仅新浪上的政务微博数已破6万,相比去年同期净增41932个,增长率达231%。其活跃度亦有明显提升,平均每个政务微博的发博数约为531条。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又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与此前一些机构的政务公开出现的困境相比,显然各地对政务微博发展的理念、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量都有质的提升。因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当一些政务信息公开流于形式,群众啧有烦言时,不少政务微博以其新颖不俗的表现,赢得了博友们的青睐。
正所谓“形势比人强”,政务微博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是微博飞速发展的形势所迫。但在这一形势之下,政务微博开启了主动回应的时代,也代表了一种执政理念的新转变。毕竟,微博就是一个新兴的信息集散地和舆论场,它的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超过互联网时代。以新浪微博为例,在注册用户突破4亿的天量数据面前,作为治国理政者,又岂能无动于衷?
人还是那些人,但技术创新导致载体变了,由载体集合的信息与舆论,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在传统的沟通渠道上,人们未必愿意表达、敢于表达。微博作为新技术载体,提供了全新的表达可能。因而,这样一个新的沟通渠道和舆论场所,党政机关若失之、若不紧贴跟进之,则不仅会落伍于时代,也难以与民意同 频共振。
然而,微博有微博的生命机理。任何一个政务微博要想在这里扎根,就应当摈弃叶公好龙式的思维,真正实现其沟通、服务的职能。任何一个想获得关注、转发、好评的政务微博,没有下一番功夫,很难有其持久的生命力。
政务微博的生命力,说穿了没有什么玄机,唯“接地气”而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这里尤其适用。高高在上,就没有粉丝;冷面铁面,就让人生厌;光说不练,就让人远离。只有平等与人沟通,实现良性互动,把服务的功夫做到人心坎上,真正让公众反映的问题都有回音都能落实,人们才喜欢你,才离不开你。
微博上的评论,常常无所顾忌,不论你是官博还是私博,谩骂也变得极为常见。但在每一条体现沟通、服务、为民的政务微博面前,谩骂的评论却极为少见。发布一条友情提醒信息,一则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消息,一件落实群众期盼的实事,看那微博评论,往往会读出一种温馨。若说民心,这就是民心。
是以,政务微博尽管会承载诸多高蹈的使命,但最终都需要接地气,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一条条具体的信息办起,办到公众的内心,办出与群众的感情。有这番功夫,政务微博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吴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