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进入“海南1.0时代”;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海南2.0时代”来临;2018年,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双庆”之际,中央赋予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使命,把海南推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迈入“海南3.0时代”。海南扬帆起航,开启自贸区(港)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改革开放贡献“海南智慧”。

  2019年是海南加快自贸区(港)建设的关键之年,新浪海南推出《新使命·新发展——海南正扬帆》系列访谈,以“对话自贸区”和“《七日谈》行业对话”两个主题从经济、生活、科技、环境、医疗、教育等角度全面切入,集中展示海南建设自贸区(港)以来的丰硕成果……

  本期我们邀请到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仁君,谈谈他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思考。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谈感受

  “海南的政策是最开放的,海南的发展是可喜的。”

  “大家都比较关心这一年来海南有没有创新、有没有实质性的推动?我觉得需要认真看待这个问题。”李仁君表示,“首先成绩是肯定有的,因为海南承担的是一个国家战略,或者说是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这么一个位置,它的分量是很重的。中央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这不仅是全国人民看到,全世界人民也都看到了。”

  “从1988年的建省,到2010年取得国家唯一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地,以及现在的建设自贸区(港),海南的政策一直是国内最为开放的,是前所未有的。同样的,海南结合自身特点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创新。”李仁君说到,“比如海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环岛高铁,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结合岛屿型特色,海南在车辆使用方面不需要交过路费,一脚油门踩到底,这是大家能感受到的。海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凭借这个优势我们发展健康服务业、医疗旅游的先锋试验区。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海南还启动了江东新区的开发和规划。”

  “海南建设自贸区(港)以来经济结构各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如果说一年内有明显差别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能看到可喜的变化趋势。”在被问及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带来的变化时,李仁君表示,“第一个让人直观的感受就是,各种专业性的人才在不断的涌入海南,在我身边就是更多英才加入了海南大学,可以说是今非昔比。第二个是海南总体的经济布局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海南下定决心去掉对房地站的依赖。我们可以看到海南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调整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性,这是为其它产业的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这个趋势是明确的,一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一些企业都有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可喜的。”

  旅游和免税是海南的亮点。李仁君介绍,按照“三区一中心”定位,推动海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海南的具体体现。据有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海南省接待游客总数量不断提升,且增速仍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至2018年,海南省接待游客总量达到7627.4万人次,同比增长13.08%;实现旅游总收入950.2亿元,同比增长14.5%。2011年,海南岛成为全国唯一、全球第四个实施“离岛免税”的岛屿。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持续放宽,未来免税龙头将持续深度受益。自2018年5月1日海南实施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签政策顺利落地实施以来,59国人员免签入境247788人次,同比增长12.8%。随着建设推进、免签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等,考虑大海南发展条件优越、政策保障,免税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环岛高铁开通,游客出行越来越便利,同时对海南西部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明显,促进了西部和东部“两翼齐飞”,推进了旅游区域均衡发展。

  谈人才

  “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改变环境,不然引进来也会流失。”

  “事是靠人干的,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在谈到海南人才引进时,李仁君表示,海南在吸引人才方面任务艰巨,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才引进阵仗都是比较大的。“海南这次的人才引进多了一份理性,人才来了以后要把人留住。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的开展人才引进,所以吸引人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另一方面来看现在来海南发展的人才都是有决心的,看好海南的。”李仁君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在来海南的高层次人才中有60%是属于企业界的,从外地进入海南准备投资的;20%的人属于教育行业的;还有20%属于其他行业。

  “仅仅是引进人才而不改变整体环境的话,新引进的人才往往会流失。”在谈到如何留住人才时,李仁君提出:首先要让现有的人才持续发挥作用,保持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上升)环境,这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来再多的人也是没有用的。然后要打破过去的模式,最近有关机构也在招收人才,但不是说你给一个名分或者位置就好了,配套环境也要到位,这是我们现在需要下功夫的。

  “人才来海南图的是什么?是钱?海南的经济实力实在没法和一线城市相比;政策待遇?全国都一样。唯独一个理由就是海南拥有美好的未来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李仁君说到,“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才来海南以后他会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预期,如果你几年后的发展远远低于他的预期,那人才就会流失。所以我们必须各行各业互相协调发展。”

  “比如人才来了,落户、家属安置跟不上不行,必须要有切实的效果。再比如人才过来了,管理部门要发掘他们的潜力,让他越做越有劲。”李仁君举例,“要做精细化管理,海南吃亏就吃亏在以前都是粗放式管理,88年、92年、94年都出现(人才流失)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人才来了没有管理好。”

  在谈到海南候鸟型人才时,李仁君表示,“在海南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中有一条是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这就是根据我省情况的精细化管理。侯鸟型人才是我省人才引进战略中的一个部分,他们在海南的数量比较多,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他们在原来的岗位上有经验、有能力,然后把这些(经验)都带来海南,这是非常宝贵的。”

  谈服务业

  “如果天天有扯不完的皮,商人不会愿意来。”

  李仁君认为,“海南要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准特别重要,按照规划海南第三产业要比现在占比高很多,这就关系到质和量的问题,怎么把质量做起来,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另外一个是产业的服务。营商环境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服务,其中更重要的是政府服务,包括各种商事改革,工商、税务、司法、海关出入境等,这些方面如果没有效率那你的发展从何谈起,如何能让企业抓住商机呢?”

  “我曾经听到一些商业人士在抱怨,本来信心满满的来海南,几个事办下来心就凉了,这就是效率问题。打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商业发展的环境,让大家能挣到钱,那商人都愿意来;如果天天有扯不完的皮,商人不会愿意来。这是我们需要从根上解决的问题。”

  谈未来

  “推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必须做‘大流量’“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自由港,虽然发展历程和模式各不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大流量’支撑,而要做到‘大流量’就必须同时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这种‘一大一高一低’格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理想的‘三位一体’有效闭环。”李仁君表示,“大流量”是成熟自由港的标配,但需要“高效率”的支撑,没有“高效率”的制度运行和法制保障,就无法实现人流、货物、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循环畅通。“低成本”是吸引“大流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如果没有“大流量”,“低成本”又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兼顾“大流量”、“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有效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