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启动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三农融资不再难
“创新金融”放出支农活水
-本报记者陈怡
今年以来,我省出台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推行多样化举措,“三农”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促进助农增收。记者从省金融办获悉,截至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180.08亿元,比年初增加105.8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逐年提升。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16日上午7点半,初冬的清晨透着丝丝凉意,万宁市长丰镇长安村委会洋上村村民蔡辉军却是一身汗,他正在不停地指挥工人将槟榔新果装入机器进行加工,想赶在槟榔价格行情好、销量见涨的好时节多生产点。
这个月初,蔡辉军刚刚从农业银行申请到80万元支农贷款,得以升级了槟榔加工设备,产能迅速扩大。
蔡辉军是我省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受益者之一,改革如一汪活水,带来了农村金融供给,及时缓解了合作社燃眉之急,加工厂里呈现一派生机。
在改革之前,我省农村金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最基本的矛盾是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矛盾,体现在农民想发展生产却求贷无门、农民富起来了却无法享受便捷的银行服务。
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为全面激活农村金融体制,海南今年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文昌市已于9月15日正式启动本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出台了《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澄迈县也即将启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省通过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制定农村产权抵质押管理办法,解决农村贷款没有抵押物的难题,开启农村金融闸门。
农户小额贷款限额逐年提高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省特色热带水果种植、屯昌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更好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一直发挥良好支农促增收效果的农民小额贷款工作今年实现重大突破,突破了贷款额度、期限、贷款次数、地域等限制。如在贷款额度上,单笔贷款在10万元以上且不超过50万元的,可按照10万元贷款额度计算和享受贴息;在贷款期限上,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将不受贷款期限限制;在贷款次数上,一户农民享受一次贴息后,如果按期还本付息,还可继续享受贴息政策,通过一系列突破提升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记者从省金融办了解到,1至9月,全省累计发放50万元以下农民小额贷款30.95亿元。为减轻农户贷款负担,财政累计拨付财政贴息及奖补资金6898.59万元。
此外,海南着手开展了农民信用档案试点,通过小额信贷培养老百姓的还款意识,并通过建立信用档案,为农户持续利用信用贷款提供支持。截至9月末,我省已完成三亚市全部5.9万户农户28.8万条户籍信息的采集入库,并从相关部门完成采集40万条包括林地、收入、信贷等其他信息;已完成三亚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创建工作,为全部5.9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档案,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这些农户信息档案提供信用贷款。
农民不出村就能实现存取款
农村产业发展了,海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提升。今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95元,名义增长(没有扣除物价因素)12.9%,实际增长(扣除物价因素)9.7%。
“这几年生活好了,钱都放在银行,经常要到镇上存取款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我们一直盼着能在村里有银行自助机,现在终于实现了。”琼海彬村山农场农户黄心莲说。最近,琼海农信社在农场安装了2台POS机,村民们享受了不出村就能存取款,充值手机费等便利。
据了解,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人行海口中心支行鼓励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推广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金融服务电子化。10月末,已在全省202个乡镇安装ATM机928台,2569个行政村布设两家以上便民服务点,每村至少安设一台EPOS机或POS机。
我省积极优化县域金融机构布局,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全省已批准14家村镇银行开业,武汉农商行已申请在剩余4个市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预计2015年末,将实现村镇银行全省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