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宪故居:零碎身骨重新拼接成形

  清末民初海南史学家、教育家王国宪的故居在府城地区的达士巷。如今,仅剩下几间房屋。经修缮的房屋有两间。蓝春宝称,2014年,王国宪的故居遭受了“威马逊”台风的侵袭,一间房屋几乎被吹垮,另一间房屋也损毁严重,甚至墙体已经倾斜,有倒塌可能。2014年7月,市财政资金76万,用于王国宪故居修缮工程。

  如今,王国宪故居被修缮得宛如新建的房屋一般,院子里,铺了一半水泥地,另一半则是原始的泥土地。打开其中一间房屋的大门之后,里面则是当时修缮所用的废料和运水泥用的推车。出了大门,正对面,则是一间坍塌了一半的房屋。而“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竖在这间小房子前的空地上。

  吴氏民居:修缮还原本来精致“面容”

  而与王国宪故居有相同“遭遇”的吴氏民居,坐落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地区金花村内。走进小巷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吴氏民居那高大的门楼。据蓝春宝介绍,2015年4月,市财政资金93.9万,用于吴氏居居门、吴氏民居前院、南厢房、围墙、庭院楼修复项目,完全修缮需要五六百万。现场,吴氏民居大门外,是白色的外墙,十分亮眼。中间的门楼上,是原本精美的雕花。

  走进吴氏民居大门后,正面,是经过修缮,焕然一新的木门。木门上端,是雕刻的画案。而正门的右边,看起来崭新的南厢房里空无一物。仅从外观来看,吴氏民居“面容”十分精致,但走进去,修缮一新的南厢房对面,堆满了巨大的树根,以及积满了厚厚灰尘的根雕作品。而再往后面走,破败的院落中,到处都是堆积的杂物。甚至,在一处角落里,还养着一群鸡。更令人惋惜的是,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民居外,却成为一个临时的施工场所。

  “得救”的部分文物古建被“遗落”

  虽然,在“十二五”期间,有很多文物古建得到了及时的抢救,然而,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却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事。蓝春宝无奈地说,比如王国宪故居和吴氏民居,在新中国解放后,被收归国有,并通过土地划分的方式,被分给了贫苦的大众。如今,故居的所有权并不完全都在他们的后人手中,所以修缮之后却面临没人愿意出面进行后期的管理。

  虽然很多文物古建“得救”,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能一如过去那么辉煌。而今,它们更多要面临的,是长时间的搁置。蓝春宝对此也很无奈,“吴氏民居、王国宪故居,要想利用起来,除非将周边的环境重新整治一下,不然,即使修好了,也只能像现在这样,搁置在这里。”

  不仅是王国宪故居和吴氏民居,在海口,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物古建,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在修缮后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儒符石塔,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儒符石塔可以改成旅游区。”蓝春宝道,虽然它紧靠着高速公路,但是,石塔旁边,有一座桥,直通石山镇地区。如果将火山口景区与石塔相通,那么,两个景点就形成遥相呼应的局面,游客可以先去火山口地区进行游玩,回海口时,可以再顺道来观赏一下石塔,这样,石塔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至于修缮之后,便荒废在田野中,与周边百姓种植的庄稼为伍。

  看了吴氏民居后,陈先生说,文物古建之所以被称为文物,就是因为其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价值。而如何让文物的价值发挥出其作用,才是文物古建修缮的目的。修缮文物古建,不能只修其外表,而不注重其内在,不能让文物古建变成拥有华丽外表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