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省建设5个重大交通公路工程项目,文昌市就占了4个,足见省委、省政府对文昌航天工作的高度关注。

  随着文昌纳入海澄文一体化战略,木兰湾片区开发等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进入省级层面谋划布局,制约文昌发展的产业短腿和交通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省直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服务保障,交通部门现场办公,及时跟进,推动重大路桥项目快速推进;

  旅游部门反复调研,支持航天旅游多点开花;

  公安部门精心布置,做好火箭运输、发射时的安全保障……

  只要涉及航天发射工作,省直有关单位全部动起来,开辟绿色通道,为航天事业让路,为火箭首飞护航。

  这是一种使命,一份担当,一片对航天事业的炽热情感!

  文昌使命城市机遇

  “天上落下的机会再好,如果接不住,一切都是空的。”文昌市委书记陈笑波形象地说。

  在文昌建航天发射中心,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无上荣光的崇高使命,激起琼州儿女的澎湃热情。

  火箭升空时,71岁的龙楼镇居民薛贵绪激动得像个孩子,大声叫唤家人:“快看,火箭从老房子上升空了!”

  这一刻,老人等了7年,念叨了7年。

  从星光村的老宅到镇上的新房,不到10公里,当年的搬迁却让朴实的村民心如刀剜。祖祖辈辈住过的地方,怎么舍得搬走?番客从南洋回来,还找到家吗?

  可,航天是大事业,国家需要地,我们不能掉链子。

  当地群众很快想通了——搬!

  看着那熟悉的门户,那温暖的睡房,那挡风遮雨的一砖一瓦,许多人擦干眼角的泪水打起了背包;旅泰侨领陈修炳等华侨深明大义,不仅带头搬迁自家房屋,还劝说村民为项目让路……

  1.7万多亩土地,涉及24个自然村1万余人,征地面积之大、搬迁人口之多,在文昌史无前例。

  “可敬可爱的群众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程参与征地的文昌市航天项目服务局原局长王康强感动地说,没有一起抢建抢种,没有一起到市上访。

  航天科技人员来到文昌后,如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家属有业就,孩子有学上,生病有医看,摆上当地政府议事日程。

  2014年11月,同济文昌医院正式挂牌,委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管理。

  一流的医疗,肩负着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后勤保障的重要任务,也推动文昌地区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清澜大桥靠近市区一侧,不久将兴建起一座名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昌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由清华大学附中托管,满足航天发射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子女上学需求。

  从道路桥梁到医院学校,从同源水厂到航天码头,文昌紧锣密鼓上马一批高质量的配套设施,积极为航天发射中心做好服务保障。

  数据显示,文昌航天发射中心9个主要配套项目投资已经超过40亿元,为迎接火箭首飞的18个重点投资项目总投资2.59亿元。

  “这几年文昌财力紧张,但是为了航天发射中心,我们勒紧腰带也要把配套做好。”文昌市长何琼妹说。

  当“航天新城”桂冠给文昌戴上时,文昌人是清醒的、理智的——

  我们准备好了吗?用什么样的状态、以什么样的面貌,去和中国唯一滨海航天城的美誉相匹配?

  去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提出用3年的时间,推进包括政务、投资、生态、市容、市政、交通、旅游、人文和法治在内的变革,打一场环境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攻坚战。

  从投资环境到市容市貌,从旅游治理到人文建设,因为航天事业,正在倒逼文昌发生一场由外而内的改变。

  全城合力护航首飞

  在文昌迎首飞领导小组办公室,有一张特别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明每一个疏散点的位置、疏散村庄和责任人。

  这是一份细之又细的群众疏散方案。

  根据有关规定,火箭发射前,安全半径2.5公里以内的群众需要疏散到安全区,涉及20个村民小组共2593人。

  哪个村要疏散,谁家要疏散,家里几口人,有无特殊病人;疏散时走哪条路,多长时间到达安置点……所有细节提前多次预演,具体到每一个人,精确到每一分钟。

  这是文昌保障首飞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有关部门预计,火箭首飞期间,将有大量游客涌入文昌观看,对当地接待能力带来巨大挑战。

  “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文昌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坦言,能不能做好迎首飞工作,是对文昌执政水平和执行能力的一次大检测、大考评。

  重压之下,文昌喊出:举全市之力,打好迎首飞这一仗!

  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把迎首飞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

  市级层面成立迎首飞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围绕安全保障、群众疏散、游客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关键问题,拟定多个详尽的工作方案。

  “不停在想,哪里会有问题,有问题该怎么办?”文昌市迎接火箭首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小蕾说,所有方案不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场反复走、反复研究出来的。

  风景优美的淇水湾畔,是观看火箭升空的好去处,可是泡在海里的许多大石,有可能吸引人攀爬,带来安全隐患。

  怎么办?文昌有关方面讨论后决定:禁止上石头。在海边拉上警戒线,警方设卡点,附近安排救生船待命;如果夜间发射,还得增设照明灯。

  龙楼镇把工作细化到每一条街、每一个停车场。“我们把自己当成普通的游客,到了一个陌生地方后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龙楼镇镇长陈东明说。

  一边是把工作做细做实,一边是推进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作为航天旅游的重要配套设施,航天科普中心项目于今年春节动工,一个月后的3月21日便开放试运营。“这样的速度在项目规划初期谁都想不到。”文昌市旅游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佳说。

  科普中心旁,有一个大型停车场。“单是这座停车场,就缩短了一半工期。”王晓佳说,根据项目初步设计,停车场工期约8个月左右,那意味着将会错过火箭首飞的日子。

  4个月内必须完成!文昌市委市政府下了死命令。

  拼了,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

  土方量超过预期、梅雨季节影响施工,多部门联动,各种问题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直接推动了项目进度。

  火箭升空的一刹那,许多建设者难掩内心激动,流下男儿热泪。

  7年前,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开建后,中建八局首个进场施工,和数十家施工单位数千施工人员一道,在荒芜的滩涂上开垦拓荒。

  “大家与牛群为伴,与蚊子为伍,晒掉几层皮,扛过超强台风。”项目经理卢育坤清楚记得,在地下一层施工时,四周密不透风,温度超过40摄氏度,衣服湿到会滴水。

  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就是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下,而今矗立海边的建筑物每一个部位都留下工人的汗水,每一处技术突破都凝聚着众人智慧,建成亚洲单层最高的厂房、亚洲最大的钢结构门……

  沉睡的海岸苏醒了。千年古邑,因为航天正焕发耀眼光芒,因为航天,多年如一日的守候,在火箭升天那一刻,一切都梦想成真。

  涛声激越,如擂战鼓,又似和鸣,送走远去的“长七”,迎来中国航天新的一页……

  (本报文城6月25日电)

  原标题: 服务国家航天战略,海南全力以赴保障文昌火箭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