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 村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改造前旧貌。本报记者陈元才翻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改造前旧貌。本报记者陈元才翻拍
2017年5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新貌。本报记者陈元才摄2017年5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新貌。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非凡成就

  从文明生态村庄创建到美丽乡村建设,海南科学引导乡村建设发展——

  广袤乡村迎来美丽蝶变

  海南日报记者孙慧 通讯员杨洲

  每到周末,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村口广场,都会停着几辆至十几辆不等的自驾车,这些从城里来的自驾车游客会在这个苗族小山村吃农家饭,赏农家苗绣作品,购买黑豆、蜂蜜等土特产品。

  “每个周末都会有城里游客过来参观我的苗绣作品,喜欢的还会买回去。”在村里开了个人苗绣工作室的陈秀兰说,5年前加脑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庄,这几年政府对村庄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整治,扶持村民开起农家乐、特产店和苗绣工作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过来游玩。

  加脑村仅是海南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海南岛,散落着2657个行政村、18700个自然村。在海南改革开放的前期,这些村庄与城市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如何盘活农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成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2002年,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文明生态村提倡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丰富的生态文化和一流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多种树,少拆房,不填湖,很多村庄村容村貌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结合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我省提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三大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三大建设行动,推动我省乡村农业与旅游、文化的融合。

  2013年起,我省被国家列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省份,在海口琼山区、澄迈、文昌、琼海等6个市县(区)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并先后编制了《海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村)建设总体规划》等省域规划,并设立了22个乡镇试点农村居民建房报建,分类打造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自然风光型、主题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村落。

  2016年,我省提出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重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1000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希望通过100个对接产业前沿的小镇,1000个形态各异的美丽乡村来辐射带动,从而助力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乡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循序渐进。我省按照科学规划、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的思路,首先对乡村基础环境进行大力整治,科学引导村镇进行规划编制,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卫生环境整治、农村风貌管控等行动,全力提升海南乡村基础设施水平。

  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2420个行政村和15926个自然村规划编制任务,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96%。

  在村镇规划基础上,我省继续推进村镇建筑风貌管控以及铺开全省农村建房规划报建,并推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塑造乡村建筑特色风貌,还加强田洋整治,恢复田园景观。

  产业是支撑乡村发展的基础。在逐步的探索中,我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美丽乡村建设各有特色,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建设1000个美丽乡村,如果缺乏规划引导,就极容易遭遇特色不鲜明、产业易重复、景观多“撞脸”的尴尬。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省各市县结合各村实际,充分利用民俗、产业、文化等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建设模式,相继摸索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城郊集约型、渔业带动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8类型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乡村建设类型,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样板。

  随着美丽乡村的深入推进,我省乡村建设将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全省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出行、卫生等基本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干净整洁、舒适美观、文明有序。美丽乡村正成为我省全域旅游的金字招牌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亮点。

  (本报海口3月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