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时,三亚还称崖县。因地理位置特殊,崖县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海防前线”,1954年,崖县人民政府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镇。彼时的三亚也只是个边陲小镇,主城区仅有一个港口、两条街道、一座电影院、一个菜市场。

  “那时候三亚市区最繁华的解放路只有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泥路;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看电影,市区里有一个很老的电影院,还有一条红旗街,是卖小吃的。金鸡岭只有几栋破旧的房子,大部分地方还是水田,好多渔民就在港口边上搭些小木屋来住。”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刚到三亚时的情景,今年 67岁的三亚市天涯区金鸡岭路社区党支部原书记钟能干这样说。

  由于三亚地理位置特殊,在改革开放之前,乃至设立地级市之前,三亚的定位是国防前哨。

  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亚港对外开放口岸,并且开辟三亚至香港海上客运航线;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0月,三亚提出“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同年12月三亚升格为地级市。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从此,三亚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阶段。

  一座自带背景音乐的城市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天涯海角是人们寻找梦想与寄托希望的地方,经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天涯海角”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浪漫的特质。三亚升级为地级市时,筹划利用两张牌发挥旅游优势,天涯海角就是其中一张。

  游必生作为土生土长的三亚市天涯区马岭村人,是天涯海角景区的发展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游必生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马岭村交通闭塞,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天涯石、海角石所在的那片海滩杂草丛生,长满了仙人掌、马尾松,只有一条村里人踩出来的泥泞小路通往沙滩,几乎没有外地人到这里来。

  “1984年春晚播出的那首《请到天涯海角来》被广为传唱之后,天涯海角才逐渐成长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游必生说。央视春晚唱响《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那年,天涯海角景区成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到来,头脑灵活的游必生发现,在天涯石和海角石附近给游客拍照有很大的商机,就开始学习摄影技术并攒钱购买相机。这一拍,就是三十多年。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游客们在天涯海角的留影几乎都是我拍的,具体没数过,起码30万人是有的了。”游必生骄傲地说。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天涯海角景区。 游必生摄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天涯海角景区。 游必生摄
游必生和他的老相机。 符武平摄游必生和他的老相机。 符武平摄

  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三亚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同年凤凰机场建成通航;1995年8月31日,首架国际商务包机由美国马克市飞抵三亚,同年11月,三亚第一条国际航线——三亚至新加坡航线正式开通,三亚对外开放的空中门户由此打开。

  1996年,为配合中国假日制度改革,原国家旅游局将那一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度假休闲游”,并在三亚亚龙湾举办了开幕式。此后凯莱、喜来登等五星级酒店先后进驻亚龙湾,形成三亚最早一批高端品牌酒店群。1996年,对三亚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年份,也被视为三亚旅游1.0版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