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创收

  发展一批特色产业

  靠山吃山,是山里人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最穷的时候,毛阳镇唐干村村民曾上山砍树、打猎,下河炸鱼、毒鱼。到最后,山秃了、水黑了,一年到头忙活下来,收入还不到千元。

  直到后来镇里的护林员到村里来普法,村民们才主动把家里的猎枪交出来,并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青山绿水是保住了,百姓的“金山银山”从何而来?“我开始带着大伙儿养豪猪,一些村民琢磨着种些百香果、冬种瓜菜和益智。”唐干村民小组组长王明轩介绍,如今村里家家户户有产业,去年村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10788元。

  唐干村的故事,是五指山群众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的一个掠影。人们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创造价值。

俯瞰五指山市。 本报记者 武威 摄俯瞰五指山市。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位于阿陀岭山腰间的什会村,在一座山坡上,一垄垄碧绿的茶树叠翠,碧绿中透着清香。凑近一点再看,会发现茶树丛里很多蜘蛛正在结网捕虫。“我当年选择到五指山种植茶树,看中的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妙自然茶园负责人徐雪燕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她在种茶过程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专门买牛粪、羊粪、豆饼等有机肥,虽说种植成本高出了不少,换回的却是茶园的无污染、有机茶的核心竞争力。

  一片片茶叶成了致富的“金叶子”,越来越多的茶农在茶企的带领下,将一株株茶树种满荒坡,如今五指山茶叶种植总面积已达8500多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成生态效益。

  “我们通过扶持种苗、培训技术等方法,鼓励农民在林下发展茶叶、南药等特色种植以及野山鸡、五指山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在五指山市市长陈振聪看来,特色产业发展了,生态经济起来了,受益最大的还是当地百姓。

  更直接的生态红利,则来自于越走越宽的生态旅游路。从漂流、登山、骑行,到赏红叶、观梯田、采茶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2018年,五指山接待游客197.39万人次,同比增长9.4%,旅游总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26.69%。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为生态做贡献的五指山,如今也收获了大自然的馈赠。

  (本报五指山9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