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多纹钱蝶鱼苗种规模化高效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现场验收会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下称“中水产院东海所”)琼海研究中心举行并获得通过。此举标志着以中水产院东海所刘鉴毅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攻克了银鼓鱼苗种规模化高效繁育技术难关。目前,市场共投入银鼓鱼鱼苗2亿尾,预计产值近10亿元。

专家查看鱼类生长情况。记者 苏桂除 摄专家查看鱼类生长情况。记者 苏桂除 摄

  项目验收一致通过

  当天现场验收会邀请了海南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专家参加。验收会前,记者随同专家实地走访该鱼类养殖基地,随机打起池内的银鼓鱼,进行“量身长”“测体重”。随机测量的5只成鱼,平均“身长”均超过25厘米,“体重”超过800g,鱼儿们十分活跃。

  专家查看鱼类生长情况后,现场召开验收会,听取中水产院东海所联合海南省农业学校等单位的汇报。经过现场专家的一致评议,该项目获得一致通过。

  专家团队四年研究获突破

  银鼓鱼,学名:多纹钱蝶鱼,是一种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在南海海域有银鼓鱼原种,然而目前资源逐年锐减,是待开发的优良养殖新品种。

  银鼓鱼,学名:多纹钱蝶鱼。记者 苏桂除 摄

  自2017年起,中水产院东海所联合海南省农业学校等单位,通过多年开展多纹钱蝶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多纹钱蝶鱼苗种规模化高效繁育技术。促进海水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使我国海水养殖从消耗大量蛋白和小型鱼类的肉食性鱼类养殖转换到消耗少量蛋白和吃藻类的植食性鱼类养殖。其低碳、环保,符合我国渔业绿色发展,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我国渔业资源的保护。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刘鉴毅教授介绍,银鼓鱼具有生长快、肉质细嫩、抗逆性强、易于饲养、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特别是在海南每年5-8月份气温、水温高,海南90%的苗种不能生产。

  他说,银鼓鱼耐高温的特性,在此季节可规模化生产银鼓鱼苗种,填补海南这段时间苗种生产空白,大大减少了池塘、水泥池的空置率,提高了使用效率,增加渔民收入,补充了市场急需的适养品种。

  银鼓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突破,项目于2019年投放首苗后,鱼苗供不应求,于2020年在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及新疆5省区进行了淡水鱼塘养殖推广。并在今年获得突破性成功,即可在淡水鱼塘里推广。

  “一条鱼,就是一个产业链”

多纹钱蝶鱼可淡水养殖。记者 苏桂除 摄多纹钱蝶鱼可淡水养殖。记者 苏桂除 摄

  2021年4月至8月份银鼓鱼鱼苗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养殖,共获得鱼苗2亿尾,产值约10亿元左右。银鼓鱼大部分鱼苗由海南提供,并供向广西、广东、福建、湖北等地推广,已经成为一项亿级产业。

  银鼓鱼鱼苗在海南的规模化养殖在陵水。“我们公司一共有20口鱼塘(每口5亩)产出5000万尾银鼓鱼鱼苗,产值1000万元左右。今年一个塘产500万尾鱼苗,这比金鲳鱼亩产150万尾高得多。”陵水德林诚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林开心地说,鱼苗周期短、见效快,鱼苗最高售0.9元/条。一条鱼苗养三个月后重量是三两,市场价为20元-25元/斤。

  该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大力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南繁种业建设具有实践意义,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一条鱼,就是一个产业链。”刘鉴毅表示,这个品种的鱼可以在对虾塘中套养,效果十分显著。

  他说,这种鱼吃的是杂食,对饲料要求也不高,但是,中水产院东海所在养殖上有防病、饲料及深加工等完备的技术研究,可以实现产业化运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